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蔡州上蔡人,字顯道。從程顥、程頤學,與游酢、呂大臨、楊時號程門四先生。神宗元豐八年進士。知應城縣?;兆跁r監(jiān)西京竹木場,坐口語下獄,廢為民。記問該贍,稱引前史,至不差一字。卒謚文肅。有《論語說》、《上蔡語錄》。
全宋文·卷二五九三
謝良佐(一○五○——一一○三),字顯道,壽春上蔡(今河南上蔡)人,元豐八年進士,調(diào)應城令。建中靖國初官京師,召對忤旨,監(jiān)西京竹木場。坐口語系詔獄,廢為民。良佐受學于二程,與游酢、呂大臨、楊時號「四先生」,學者稱上蔡先生。著有《論語說》十卷、語錄一卷行于世。見《宋史》卷二○二、四二八本傳,《宋元學案》卷二四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74—1127 【介紹】: 宋潭州長沙人,字彥成。譚章子。哲宗元符三年進士。時王氏學盛行,世績置其書不觀。又中詞學兼茂科,除秘書省正字。不附蔡攸、梁師成。久次不遷。官吏部,幸臣妄引恩澤任子,持不與。擢中書舍人,上言謹命令、惜名器等六事,為當路所疾。進給事中兼侍讀,改禮部侍郎。金騎南下,扈車駕至金帥帳,以十害說其用事者,金人聳聽。張邦昌令直學士院,稱疾不起。以憂卒。建炎初追謚端潔。有文集及《易傳》、《奏議》、《外制》、《師陶集》等。
全宋文·卷三一三二
譚世績(一○七四——一一二七),字彥成,潭州長沙(今湖南長沙)人。元符三年第進士,教授郴州,又中詞學兼茂科,除秘書省正字。后為司門員外郎、遷吏部,后擢中書舍人,言為當路所疾,以徽猷閣待制知婺州。進給事中兼侍讀,改禮部侍郎。張邦昌僭國,令直學士院,稱疾不起。建炎元年以憂卒,年五十四,贈端明殿學士。有《易傳》十卷、《本朝宰執(zhí)表》八卷、文集三十卷。《宋史》卷三五七有傳,又見《宋史》卷二○二、二○三、二○八等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75—1145 【介紹】: 宋撫州臨川人,字景初。晏殊曾孫。少學于程頤。徽宗大觀三年進士。歷通判臨江軍。高宗紹興中權(quán)吏部侍郎,請謁不行,銓綜平允。除給事中,居右省兩月,論駁凡二十四事。鯁峭敢言,反對和議,不屈于秦檜權(quán)勢。進吏部尚書,兼江淮等路經(jīng)制使。尋請外,以寶文閣直學士知衢州,提舉亳州明道宮。
全宋詩
晏敦復(一○七五~一一四五),字景初,臨川(今屬江西)人。殊曾孫。少學于程頤?;兆诖笥^三年(一一○九)進士(清同治《臨川縣志》卷三六),為御史臺檢法官。高宗紹興二年(一一三二),為祠部員外郎,遷吏部(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三一之二○)。懺宰相串頤浩,謫知貴溪縣,旋改通判臨江軍。四年,召為吏部員外郎,左司諫,權(quán)給事中,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。五年,為吏部侍郎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八五)。擢權(quán)吏部尚書,兼江淮等路經(jīng)制使,因與秦檜不合,出知衢州,提舉亳州明道宮。十五年,卒(同上書卷一五四),年七十一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八一有傳。
全宋文·卷三一三八
晏敦復(一○七五——一一四五),字景初,殊曾孫,臨川(今屬江西撫州)人。少學于程頤。大觀三年第進士,為御史臺檢法官。紹興二年特命祠部郎官,以守法忤呂頤浩,出知貴溪縣。改通判臨江軍,召為吏部郎官、左司諫、權(quán)給事中,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。五年,權(quán)吏部侍郎兼詳定一司敕令,除給事中。后以權(quán)吏部尚書兼江淮等路經(jīng)制使,以寶文閣學士知衢州,提舉亳州明道宮。十五年卒,年七十一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八一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吉州廬陵人,徙居真州,字舜文。哲宗元祐間進士。歷衛(wèi)真、江陰、宜黃、華陰四縣主簿,杭州司理,鹿邑丞。徽宗大觀中擢監(jiān)察御史,疏劾蔡京,徽宗獎其介直。為京排斥,出通判寧化軍。晚知岳州,卒于官,年五十四。精研象數(shù),學貫經(jīng)史百家。有《易索書》、《太究經(jīng)》、《張子卮言》。
完顏胡十門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118 【介紹】: 金曷蘇館人。善漢語,通契丹大小字。拒渤海高永昌所招,并擊敗永昌于保州,以功授曷蘇館七部勃堇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83—1145 【介紹】: 宋福州永福人,字德邵?;兆诔鐚幬迥赀M士。歷官監(jiān)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,欽宗時三上章劾秦檜專主和議,植黨專權(quán),遂奪檜職。累遷起居舍人、中書舍人兼給事中。司諫詹大方希檜意,劾龜年附麗匪人,落職歸籍。
全宋詩
黃龜年(一○八三~一一四五),字德邵,號竹溪先生(《吳興備志》卷一三),福州永福(今福建永泰)人,遷居鄞縣(今浙江寧波)。徽宗崇寧五年(一一○六),進士,調(diào)洺州司理參軍。累官河北西路提舉學士,入為太常博士。欽宗靖康元年(一一二六),拜監(jiān)察御史。高宗紹興二年(一一三二),為修政局檢討官。擢殿中侍御史,累遷起居舍人、中書舍人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五五、五七、六一、六五)。三年,遷給事中。論者議其陰結(jié)大臣,素無直聲,罷領祠祿(同上書卷六八)。十四年,因嘗論秦檜落職,隱居昌國縣馬秦山。十五年卒(同上書卷一五四),年六十三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八一、元《延佑四明志》卷四有傳。今錄詩四首。
全宋文·卷三七七八
黃龜年(一○八三——一一四五),字德邵,福州永福(今福建永泰)人。崇寧五年登進士第,調(diào)洺州司理參軍,累官太常博士。建炎中,為屯田員外郎;四年,拜監(jiān)察御史。紹興二年,除左司員外郎、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,尋遷殿中侍御史。劾秦檜專主和議,沮止恢復,植黨專權(quán),遂褫檜職。除太常少卿,累遷起居舍人、起居郎、中書舍人。三年,言者劾龜年陰結(jié)大臣呂頤浩,致身要地,坐罷官,寓居四明。十四年,言官又希秦檜意劾龜年附麗匪人,落集賢殿修撰,本貫居住。次年八月卒,年六十三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八一有傳,又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四○、五三、五五、五七、六○、六一、六五、六八、一五一、一五四等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侯彭老,耒陽(今屬湖南)人(《沅湘耆舊集》前編卷二一)?;兆诮ㄖ芯竾辏ㄒ灰弧鹨唬?,以太學生上書得罪,詔歸本貫編管。崇寧間進士(清乾隆《長沙府志》卷二五)。高宗紹興中知藤州(《揮麈錄前錄》卷一),以言事降左朝請郎(《天臺續(xù)集別編》卷一)。今錄詩三首。
全宋文·卷三○五五
侯彭老,字恩孺,長沙(今湖南長沙)人,一說衡山(今湖南衡陽)人。建中靖國時為太學生,以上書得罪歸。后登崇寧末進士甲科。大觀中為廣西經(jīng)略安撫司屬官。政和初由司門員外郎謫知永新縣,政績彰著,復召為刑部郎中。紹興三年官左朝奉大夫、知藤州,坐進羨錢罷。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六三,《清波雜志》卷一二,《萬姓統(tǒng)譜》卷六三,光緒《湖南通志》卷一六二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賀允中(一○九○~一一六八),字子忱,蔡州汝陽(今河南汝南)人?;兆谡臀迥辏ㄒ灰灰晃澹┻M士,授潁昌府學教授。累官著作郎,假太常少卿使金賀正旦歸,遷司門員外郎。靖康改元,致仕歸,寓居臨海(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三四)。高宗紹興八年(一一三八)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司參議官,歷福建路轉(zhuǎn)運副使,以忤秦檜,主管崇道觀。檜死,累官參知政事,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。孝宗乾道四年卒,年七十九。事見《南澗甲乙稿》卷二○《賀公墓志銘》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三九八五
賀允中(一○九○——一一六八),字子忱,眉州青神(今四川青神)人,移籍蔡州汝陽(今河南汝南)。登政和五年進士第,任潁州府學教授,入秘書省為校書郎、著作佐郎。假太常少卿,遷司門員外郎。致仕。紹興八年起為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參議官,九年入為倉部郎,轉(zhuǎn)吏部。請外,除福建路轉(zhuǎn)運副使。遷吏部尚書。二十九年,除參知政事,踰年告老。孝宗隆興二年復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,俄罷,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。乾道四年卒,年七十九。謚清簡。著有文集奏議若干卷。見韓元吉《賀公墓志銘》(《南澗甲乙稿》卷二○)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132 【介紹】: 宋徽州休寧人,字公弼。哲宗元符三年進士。高宗建炎初提點京畿刑獄,加直秘閣,知南京。南京陷,劉豫因使為守。唐佐與宋汝為密疏其虛實,遣人持蠟書告于朝,事泄被害。
全宋詩
凌唐佐(?~一一三二),字公弼,休寧(今屬安徽)人。哲宗元符三年(一一○○)進士,授大名府司戶參軍,調(diào)夏津縣令。入為敕令所詳定官,歷提舉京畿、江東常平,知嚴州,以劾罷。高宗建炎初,起提點京畿刑獄。三年(一一二九),知南京。金人立劉豫,使為守,唐佐與宋汝為密遣人持蠟書告于朝,紹興二年(一一三二)事泄被害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五九)。宋《新安志》卷七、《宋史》卷四五二有傳。今錄詩三首。
全宋文·卷三三五五
凌唐佐(?——一一三二),字公弼,徽州休寧(今安徽休寧)人。元符三年登進士第。政和初,為朝散郎、權(quán)發(fā)遣提舉江南東路常平公事。建炎初,提點京畿刑獄,三年加直秘閣、知南京。南京陷,劉豫因使為守。唐佐與宋汝為等密疏其虛實,遣人歸報。事泄,為劉豫所害,時紹興二年。有言其事于朝者,詔贈徽猷閣待制。著《易解》一卷。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五九、《宋史》卷四五二《忠義傳七》、《新安志》卷七、《新安文獻志》卷六四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93—1139 【介紹】: 宋溫州永嘉人,字德老。從胡安國學。高宗建炎二年進士。紹興初以監(jiān)察御史宣諭湖南,不待報即諭漕臣發(fā)米以賑旱饑,使還,出知興國軍。后遷起居舍人。極力反對秦檜與金人議和,嘗引義固爭于帝前,反復數(shù)刻。
全宋文·卷四○七四
薛徽言(一○九三——一一三九),字德老,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。從胡安國學,登建炎二年進士第。紹興初為樞密院計議官,以監(jiān)察御史宣諭湖南,累官至起居舍人。時秦檜與金人議和,徽言直言引義固爭。紹興九年卒,年四十七。見《宋史》卷三七六本傳,薛季宣《浪語集》卷三三《箋先大夫行狀》。
李大有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臨江軍新喻人,字仲謙。哲宗紹圣間進士。累官知虔州?;兆谛湍鸨妇煟笥心急谕?,淮甸歌曰:“天下奸臣皆守室,虔州太守獨勤王。”后知衢州,時州有宿寇猖獗,始到任,寇即平。
全宋文·卷二九一四
李大有(?——一一三四),字仲謙,臨江軍新喻(今江西新余)人。紹圣間舉進士,累官知虔州。宣和末年,金軍犯京師,大有募兵勤王。紹興初為吏部郎中。三年,出知衢州。復入為尚書左司郎中,除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。四年九月卒。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六五、七二、七九、八○,《獨醒雜志》卷八,《明一統(tǒng)志》卷五五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宣州宣城人,一作江寧府溧水人,字道弼。高宗曾稱其可屬大事,累官吏部侍郎。紹興十九年,知廬州。二十五年,擢參知政事,尋罷。出知紹興、宣、潭、洪等府州,以資政殿學士致仕。卒年六十九。謚敏肅。
全宋詩
魏良臣(一○九四~一一六二),字道弼,金陵(今江蘇南京)人,一說溧水(今屬江蘇)人?;兆谛腿辏ㄒ灰欢唬┻M士。初為丹徒尉,調(diào)遂昌令。高宗紹興二年(一一三二),除敕令所刪定官(《建炎以來系來要錄》卷五七)。使金還,丐祠。九年,起為左右司員外郎,十年,遷中書門下省檢正,十一年,擢吏部侍郎(同上書卷一二八、一三二、一三八、一四一)。二十五年,為參知政事,不三月,出知紹興,歷知宣、潭、洪三州(同上書卷一七○、一七一、一七九、一八○、一八八)。三十二年卒,年六十九。謚敏肅。事見《周文忠公集·親征錄》紹興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紀事,《至正金陵新志》卷一三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四○六六
魏良臣(一○九四——一一六二),字道弼,自號如心居士,江寧府溧水(今江蘇溧水)人。宣和三年登進士第,調(diào)丹徒尉,遷壽昌令。紹興初入為敕令所刪定官,歷吏部員外郎、左司員外郎,擢吏部侍郎。為臺諫所劾,出知池州,徙廬州。紹興二十五年,拜參知政事。執(zhí)政未三月,罷為資政殿學士,出知紹興府。未幾奉祠。起知宣州,徙潭州、洪州。紹興三十二年卒,年六十九,謚敏肅。見《至大金陵新志》卷一三下之上,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二九二九,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七○、一九九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閻彥昭(一○九五~一一七三),字德甫,世家江寧,徙居溧陽(今屬江蘇)。歷參浙西、淮東、浙東、江西帥幕。曾官太府寺丞。高宗紹興二十六年(一一五六)為兩浙轉(zhuǎn)運判官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七二)。孝宗乾道九年卒,年七十九。事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四九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明州慈溪人,字穎彥。徽宗政和二年上舍及第。歷仕徽、欽、高宗三朝,建炎中累遷檢正中書門下省諸房公事。立朝敢言,與宰相議論不合,引疾求去,主管崇道觀。從楊時學,旁搜遠紹,不趨時好,文辭俊邁宏遠。有《磨衲集》。
全宋詩
王庭秀(?~一一三六),字穎彥,先世居鄞,父徙慈溪(今浙江慈溪東南)?;兆谡投辏ㄒ灰灰欢┑巧仙岬?。歷樂壽尉,泗州、隨州教授。以李光薦為御史臺檢法官。金人扶掖張邦昌稱帝,致仕。高宗建炎二年(一一二八),為監(jiān)察御史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一八)。三年,為殿中侍御史(同上書卷二一)。出知筠州。紹興三年(一一三三),為吏部員外郎,守尚書左司員外郎(同上書卷六二、六三)。因與宰相黃潛善議多不合,主管江州太平觀。歸老于鄉(xiāng)。六年,卒(同上書卷一○四)。有《相山集》(《延祐四明志》卷四)、《航海記》、《磨衲集》(《甬上耆舊傳》卷二)等,已佚。《乾道四明志》卷二有傳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三一三二
王庭秀(?——一一三六),字穎彥,慈溪(今浙江慈溪東南)人。登政和二年上舍第,歷官州縣。侍御史李光薦為御史臺檢法官,遷監(jiān)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。建炎三年出知筠州,次年棄城遁,勒停。起復為承議郎,召為吏部侍郎、檢正中書門下省諸房公事。與宰相議多不合,引疾求去,提舉崇道觀。紹興六年八月卒。庭秀為學旁搜遠紹,不茍趨時好,造詣深遠,有《磨衲集》。見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二、一八、二五、四二、四六、六二、六五、一○四,《乾道四明志》卷二,《寶慶四明志》卷八,《延祐四明志》卷四,《宋史》卷三九九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越州山陰人,字子駿,號樵風。傅墨卿從弟。徽宗政和五年進士。為考功員外郎兼太子舍人,因不從方士林靈素授符箓被譖,出為蒲圻縣丞。高宗初,除直龍圖閣、知越州,徙知婺州。召拜秘書少監(jiān),尋權(quán)戶部侍郎。官至中書舍人、給事中。有《樵風溪堂集》、《夏小正戴氏傳》。
全宋詩
傅崧卿(?~一一三八),字子駿,號樵風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?;兆谡臀迥辏ㄒ灰灰晃澹┻M士(《南宋館閣錄》卷七)。除辟雍正,改婺州州學教授,遷國子正。丁憂服除,召為考功員外郎、兼太子舍人。被譖,出為鄂州蒲圻縣丞。高宗建炎三年(一一二九),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(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二四)。四年,除直龍圖閣、知越州,尋移婺州(同上書卷三一、三四)。紹興元年(一一三一),試秘書少監(jiān),權(quán)尚書吏部侍郎、充淮東宣諭使(同上書卷四八、五○)。二年,充徽猷閣待制,為都督府參謀兼權(quán)知建康府(同上書卷五三、五八)。六年,試中書舍人兼權(quán)戶部侍郎(同上書卷一二二)。事見宋《嘉泰會稽志》卷一五。今錄詩三首。
全宋文·卷三八二○
傅崧卿(?——一一三八),字子駿,號樵風,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。政和五年登進士甲科,宣和中累遷考功員外郎,兼太子舍人。建炎中,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官,充浙東防遏使。除直龍圖閣、知越州,改婺州。進秘書少監(jiān),權(quán)戶部侍郎,充淮東宣諭使,加徽猷閣待制,知建康府。紹興二年,落提舉洪州玉隆觀。六年,充都督府參謀官,復集英殿修撰,進中書舍人。七年,加給事中,兼史館修撰。八年,充徽猷閣待制、提舉江州太平觀,卒。著有《樵風集》六十卷、《奏議》十五卷、《西掖制誥》三卷、《夏小正戴氏傳注》四卷(存)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四二之七○、職官三九之一、職官四○之八、職官七○之一○、選舉二○之二,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》卷二四、二九、三一、五八、五九、一○○、一○二、一○四、一一五、一一六、一一八、一二二,《嘉泰會稽志》卷一五。
宋登科記考
字子駿,號樵風。越州山陰縣(今浙江紹興)人。政和五年(1115年)進士。政和五年省元,終給事中兼史館修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