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薛揚祖(一一四七~一二一九),字元振,慶元(今浙江寧波)人。孝宗淳熙間辟淮東帥司書寫機宜文字。調(diào)處州司戶參軍。寧宗慶元元年(一一九五),知義烏縣(清嘉慶《義烏縣志》卷八)。嘉定二年(一二○九),權知漳州(《宋會要輯稿》刑法二之一三六)。召為大理丞,遷刑部郎中。尋以疾奉祠。十二年卒,年七十三。有《閩志編》三卷,已佚。事見《絜齋集》卷一八《刑部郎中薛公墓志銘》。今錄詩三首。
全宋文·卷六四○三
薛揚祖(一一四七——一二一九),字元振,一字元祖,明州鄞縣(今浙江寧波)人,居實子。以父任補官,淳熙間辟淮東書寫機宜文字,調(diào)處州司戶參軍。寧宗朝宰義烏,后以大理寺簿知漳州,召為大理丞,遷刑部郎中。以疾請外,知池州,改主管沖佑觀。累官至朝奉大夫。嘉定十二年卒,年七十三。見《絜齋集》卷一八《刑部郎中薛公墓志銘》。
黃茂材 朝代: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四九五八
黃茂材,字少譽,福州連江(今福建連江)人,紹興二十四年登進士第。淳熙初知荊門軍,移知興國軍。五年,坐過數(shù)收納苗米,降兩官。八年,知房州,又坐前知興國軍專事苛刻罷。著有《老子解》。見《淳熙三山志》卷二八,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二之二○、七二之三二,《道德真經(jīng)集義大旨》卷首敘錄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208 【介紹】: 宋江陵人,字平父。孝宗淳熙二年進士。除秘書正字,光宗以疾不過重華宮,上書言之,遷校書郎。寧宗即位,應詔言應省減養(yǎng)兵及宮掖之費。慶元間,率館職上書請留朱熹,被劾,以偽黨罷。開禧間,復起知鄂州,遷戶部員外郎、湖廣總領。后以直龍圖閣為湖南轉運判官,尋因用臺章奪職。有《易玩辭》、《項氏家說》、《平庵悔稿》。
全宋詩
項安世(一一二九~一二○八)(生年據(jù)本集卷四《內(nèi)子生日(戊申)》“居士新年六秩來”推定),字平甫,號平庵,其先括蒼(今浙江麗水)人,后家江陵(今屬湖北)。孝宗淳熙二年(一一七五)進士,調(diào)紹興府教授。光宗紹熙四年(一一九三)除秘書省正字,五年,為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九)。寧宗慶元元年(一一九五)出通判池州(同上書卷八),移通判重慶府。入慶元黨籍,還江陵家居。開禧二年(一二○六)起知鄂州(《宋會要輯稿》職官七七之二二),遷戶部員外郎、湖廣總領。三年權安撫使(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二五),以事免。起為湖南轉運判官,未上,用臺章奪職而罷。嘉定元年卒。有《易玩辭》、《項氏家說》、《平庵悔稿》等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九七有傳?!№棸彩涝姡浴锻鹞瘎e藏》本《平庵悔稿》十二卷為底本。校以清吳長元鈔本(簡稱吳鈔本,藏北京圖書館)。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三卷。
全宋文·卷六三六三
項安世(一一二九——一二○八),字平父,號平庵,江陵(今湖北江陵)人。淳熙二年進士,召試,除秘書省正字,遷校書郎,以偽黨罷。開禧用兵,起知鄂州,除戶部員外郎,湖廣總領。權京西宣撫使,升太府卿,坐免。復以直龍圖閣為湖南運判,以臺章奪職。嘉定元年卒。著有《周易玩辭》十六卷(存)、《項氏家說》十卷(存)以及《平庵悔稿》(今存輯本十五卷)等。見本集卷四《內(nèi)子生日》,《宋史》卷三九七《項安世傳》、卷二○八《藝文志》,《直齋書錄解題》卷一、三、二○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婺州永康人,字仲實。少入太學。孝宗隆興元年進士。歷大理寺丞、浙東提點刑獄,改江東。寧宗即位,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,慶元初權吏部侍郎。以儒學奮身得以受知,官職未嘗幸遷。韓侂胄嘗誘以諫官,俾誣趙汝愚,孟明不從,以此為士論所重。
全宋文·卷五七七三
應孟明,字仲實,婺州永康(今浙江永康)人。隆興元年舉進士。調(diào)臨安府教授,繼為浙東安撫司干官、樂平縣丞。薦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,拜大理寺丞。尋除江東提點刑獄,進直秘閣知靜江府兼廣西經(jīng)略安撫。光宗即位,遷浙西提點刑獄,尋召為吏部員外郎,改左司,遷右司,再遷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。寧宗即位,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,慶元初權吏部侍郎,卒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四二二有傳。
謝源明 朝代: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六六○○
謝源明,字用光,邵武(今福建邵武)人。紹興三十年登進士第。淳熙中歷知衢州、信州。紹熙中為戶部郎官,左司諫,知溫州。慶元元年以直煥章閣除浙東提刑,改知臨安府,二年為中書舍人,三年為吏部侍郎。五年,除工部尚書兼給事中。為臺諫論罷。久之,起知夔州,移興元府。嘉泰二年就除四川制置使。嘉定八年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禮四九之五八、禮四九之七○、禮四九之八九、職官七四之一九、職官七四之三一、職官七五之七、選舉二二之九、食貨六二之四八,《兩朝綱目備要》卷五、八,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》乙集卷一二,《宋史》卷四○一,《會稽續(xù)志》卷二,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四八,雍正《福建通志》卷二五、三四,雍正《浙江通志》卷一一四、一一五,《南宋制撫年表》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杭州臨安人,徙臺州臨海,字伯同。錢端禮孫。以蔭補官。歷大理寺簿、刑部郎官。孝宗淳熙中知撫州,修郡學,出帑賑貧民。累遷工部侍郎、知臨安府。由吏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、參知政事。俄以諫用兵謫信州。起知紹興府,再除參知政事知樞密院。寧宗嘉定元年拜左丞相,在位一年而罷,以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。
全宋文·卷六九一四
錢象祖,字伯同,號止庵居士,臨安(今浙江杭州)人。端禮孫。以祖恩補官,嘉泰四年賜進士出身。歷官太府寺主簿、刑部郎官,知處、嚴、信、撫四州,江東運判,知婺州,侍右郎官。慶元元年,除工部侍郎、知臨安府;四年,以華文閣學士知建康。五年奉祠。嘉泰四年,自吏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事。開禧元年,除參知政事。次年,以諫用兵謫信州,未幾除知紹興府。三年,復拜參知政事,進右丞相兼樞密使。嘉定元年,除特進、左丞相兼樞密使。兩月而罷,以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。官終少保,封成國公。見《宋宰輔編年錄》卷二○,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三三,《咸淳臨安志》卷四八,《南宋制撫年表》卷上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215 【介紹】: 金真定人,女真族,本名胡里改門,字仲晦。章宗明昌二年進士。調(diào)深澤主簿,治有聲。遷臨沂令,招撫流民歸業(yè)。宣宗貞祐中,累除保大軍節(jié)度使,改翰林學士,參議陜西路安撫司事。
林拱辰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平陽人,字巖起。孝宗淳熙間武舉換文登第。歷太府丞、工部尚書,累知揚州、婺州、廣東經(jīng)略安撫。立朝剛介,不附史彌遠、韓侂胄。有《詩傳》、《春秋傳》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臺州臨海人,字元若。深甫子。寧宗嘉泰二年進士。歷知廣德軍、湖州,累官大理寺正。理宗寶慶元年知嚴州,有惠政。性淡榮利,潛心著述。有《密齋筆記》。
全宋詩
謝采伯(一一七九~一二五一)(生卒年據(jù)《密齋筆記》序跋推定),字元若,臨海(今屬浙江)人。寧宗嘉泰二年(一二○二)進士。嘉定五年(一二一二),通判嚴州。十五年,知湖州,召監(jiān)尚書六部門(清同治《湖州府志》卷五)。理宗寶慶元年(一二二五),知嚴州。紹定初,提舉福建市舶司(清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二一)。四年(一二三一),知徽州(明弘治《徽州府志》卷四)。召為大理丞,遷大理正。淳祐元年(一二四一)致仕,卒年七十三。有《密齋筆記》。事見《淳熙嚴州圖經(jīng)》卷一、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三三。
全宋文·卷六九七五
謝采伯(一一七九——一二五一),字元若,號密齋,臺州臨海(今浙江臨海)人,深甫子。嘉泰二年進士。嘉定中歷通判嚴州,歷知廣德軍、湖州,監(jiān)六部門,大理寺丞,大理正。寶慶元年知嚴州,有惠政。紹定中知徽州,提舉福建市舶。累遷度支郎中,除軍器監(jiān)。著有《密齋筆記》五卷、《續(xù)記》一卷(存)。見《密齋筆記》序、跋,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三三,《景定嚴州續(xù)志》卷一、二,《平齋集》卷一八,雍正《浙江通志》卷一一五,雍正《福建通志》卷二一,乾隆《江南通志》卷一一六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179—1260 【介紹】: 宋宗室。太祖十世孫,字德淵。居湖州。寧宗嘉定十三年進士。歷知慶元、臨安、紹興、平江、建康、揚州、鎮(zhèn)江等七州府。理宗景定初復為淮浙發(fā)運使、知平江府。所至急于財利,時論目為聚斂之臣。卒謚忠惠。
全宋詩
趙與??(?~一二六○),字德淵,處州(今浙江麗水西北)人,居湖州(今屬浙江)。太祖十世孫。寧宗嘉定十三年(一二二○)進士。歷知嘉興、慶元、臨安、紹興、平江、建康、揚州、鎮(zhèn)江等州府。理宗景定元年卒。《宋史》卷四二三有傳。今錄詩三首。
全宋文·卷七二一二
趙與??(一一七九——一二六○),字德淵,太祖十世孫,居湖州。嘉定十三年進士,主管官告院,遷將作監(jiān)主簿,知嘉興府。為兩浙路轉運判官,知慶元府,遷浙西提點刑獄,知臨安府。權兵部侍郎,遷戶部侍郎,戶部尚書,提舉浙西常平,再知臨安府,又知紹興府、平江府、建康府、鎮(zhèn)江府等。景定元年八月卒,年八十二。見《宋史》卷四二三《趙與??傳》。
紇石烈胡失門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223 【介紹】: 金二京路女真人。章宗明昌五年進士。累官翰林直學士、大理卿、右諫議大夫。宣宗興定初攻宋,充元帥左都監(jiān)紇石烈牙吾塔參議官。官至御史大夫兼大司農(nóng)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釋慧開(一一八三~一二六○),號無門,俗姓梁,杭州(今屬浙江)人。寧宗嘉定十一年(一二一八),入住湖州報因禪寺。后歷住隆興府天寧寺、黃龍崇恩寺、平江府靈巖顯親崇報寺、隆興府翠巖廣化寺,再住黃龍崇恩寺,鎮(zhèn)江府焦山普濟寺、平江府開元寺、建康府保寧寺、開山護國仁王寺。理宗淳祐七年(一二四七),入朝起居奉旨。景定元年(《西天目山志》作四年,誤)卒,年七十八。為南岳下十八世,月林師觀禪師法嗣。有《無門慧開禪師語錄》二卷、《禪宗無門關》一卷,均收入《續(xù)藏經(jīng)》。事見《語錄》及末附《行實》,又見《西天目山志》?!♂尰坶_詩,以輯自《語錄》及其中單編偈頌、《禪宗無門關》中的頌古編為三卷。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。
全宋文·卷七四一○
慧開(一一八三——一二六○),字無門,俗姓梁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幼出家,從天龍肱和尚受業(yè),繼謁月林師觀得法。嘉定間住安吉報國寺,歷遷龍興天寧寺、黃龍翠巖、蘇州開元、靈巖、鎮(zhèn)江焦山、金陵保寧等剎。淳祐間還里居西湖北山。有旨入內(nèi)演法,賜號佛眼禪師,就其居地建護國仁王寺。著有《禪宗無門關》一卷,其弟子輯有《無門慧開禪師語錄》二卷,今并存。事跡見《語錄》末小傳,《補續(xù)高僧傳》卷一九。
補續(xù)高僧傳·感通篇
慧開。字無門。杭之良渚人。俗姓梁。母宋氏。禮天龍肱和尚。為受業(yè)師。聞月林觀公開法于萬壽。師同石霜印公。往謁之。林令看無字話。六年迥無入處。乃奮自尅責。誓云。若去睡眠。爛卻我身。每至困劇時。廊下行道。以首觸露柱。一日在法座邊立。忽聞齋鼓聲有省。成偈云。青天白日一聲雷。大地群生眼豁開。萬象森羅齊稽首。須彌??跳舞三臺。入室通所得。林叱曰。何得見神見鬼。師便喝。林亦喝。師又喝。自此機語吻合。嘉定間。出世住安吉報國。遷龍興天寧。黃龍翠巖。蘇之開元靈巖。鎮(zhèn)江焦山。金陵保寧。淳祐間。還里。于西湖北山林木幽蔭處。樂而居之。有石自山趾斗折而上。??砑不合如礪。師之來其下。劃然出泉。色紺而甘。洌澄若重淵。言者謂。師自黃龍移是山。蓋龍隨師錫而歸也。遂呼其石處。為黃龍洞。而峰為黃龍峰。是凡夏雨初霽。有物蜿蜒松上。氣茀茀而黃。其黃龍焉。時境內(nèi)大旱。少保孟珙。丞相吳潛鄭清之。奏師道行。致泉自涌龍時現(xiàn)。必能為蒼生救枯槁也。有旨。召入文德殿演法。師升座。無所說唯嘿坐。雨應時大作。遠近普洽。上喜甚。問何以致是。師曰。寂然不動。感而遂通。上悅。賜號佛眼禪師。被以金縷伽梨。敕祠黃龍。曰靈濟侯。于黃龍峰下。建護國仁王寺。撥平江官田三千畝。命師開山。師形體矬小。其赴召也。指日觀眾。而后踰閾。施重墄于座級而升焉。朝士多竊笑之。師誓弘法教。惟自諱報身不偉。洞之顛。有玉峰一片。削成插天。瑩如脂肪。高二丈馀。因命工肖己形。長丈許。飛云隱其足。緣背光??蔚起。鑿龍首蟠。繞右向虛。左竇可俛入。前施案焉。皆就石勢鏤之?;萌魪牡赜砍觥6亲诳罩姓?。私祝云。愿后有身視此。師遷化之夕。錢塘孫氏婦。夢一僧篝燈。自稱開道人。寄宿。翼日產(chǎn)男子。后為大禪師。即中峰本公也。師法嗣為永嘉見和尚。高峰語石屋云。溫有瞎驢。是也。亦為大宗匠。不墜家聲者。
陳求魯 朝代: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七四○九
陳求魯(一一八三——一二五三),字質甫,樂清(今浙江樂清)人。嘉定十六年進士及第,調(diào)臨海尉,再調(diào)漢陽教官,為麗水丞,知閩縣事,所至皆有政聲。歷監(jiān)察御史兼侍講、右正言、大理少卿、江東提刑,以直秘閣致仕。寶祐元年卒,年七十一。見林希逸《秘閣提刑侍講正言陳公墓志銘》(《竹溪鬳齋十一稿續(xù)集》卷二二)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建昌軍南城人,字善之。光宗紹熙元年進士。累官吏部侍郎。寧宗嘉定中,為四川制置使,勛名甚著。致政歸,會郡守被殺,朝廷遣將屠城,子述力陳民冤,乃止。
全宋詩
聶子述,字善之,號定齋,南城(今屬江西)人。光宗紹熙元年(一一九○)進士。寧宗開禧中知瑞金縣。累官吏部侍郎。嘉定十二年(一二一九),出為四川制置使(《宋史》卷四○)。有《定齋集》,已佚。事見清同治《南城縣志》卷一○。今錄詩二首。
全宋文·卷六七一○
聶子述,字善之,建昌軍南城(今江西南城)人。治詩賦,中紹熙元年進士。嘉定六年除秘書丞,遷著作郎。七年,以工部侍郎為將作少監(jiān),兼實錄院檢討官。十二年為利州路安撫使,移任四川制置使。寶慶初以吏部侍郎兼修國史。晚年以宣奉大夫知贛州。著有文集十卷,號《定齋集》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禮三○之八三、崇儒七之三三,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七、八、九,《隱居通議》卷二三,《宋史》卷三九、四○,雍正《江西通志》卷五○。
陀滿胡土門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227 【介紹】: 金女真人,字子秀。策論進士。累遷知臨洮府。夏軍圍臨洮,胡土門夜襲敵壘,擊退之。歷絳陽軍節(jié)度使,元帥左監(jiān)軍。哀宗時為臨洮府總管,城破被蒙古軍所執(zhí),不屈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