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國語辭典》:一飯千金(一飯千金)  拼音:yī fàn qiān jīn
淮陰侯韓信未得志時,曾受漂母贈飯療饑,后來以千金為報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贰:笏煲砸伙埱Ы鸨扔鲌蠖髀『?。明。湯顯祖《牡丹亭》第四九出:「太史公表他,淮安府祭他,甫能勾一飯千金價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漂母進食(漂母進食)  拼音:piǎo mǔ jìn shí
漢淮陰侯韓信早年貧賤,挨餓于城下,幸獲漂母分食,得以倖存。信告漂母日后將以重報,卻為漂母所斥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?。后比喻施恩不望回報。也作「漂母進飯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韓信登壇(韓信登壇)  拼音:hán xìn dēng tán
漢王劉邦擇日齋戒,設立壇場,以隆重的禮節(jié)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?。后比喻任用將才。北周。庾信〈周大將軍崔說神道碑〉:「衛(wèi)青受詔,韓信登壇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韓信將兵(韓信將兵)  拼音:hán xìn jiàng bīng
(歇后語)多多益善。漢韓信與高祖劉邦論將兵之道,以為自己擅長帶兵打仗,所領的士兵,越多越好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?。比喻不厭其多,越多越好。如:「結交益友,那是韓信將兵──多多益善?!挂沧鳌疙n信點兵」、「韓信用兵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韓信囊沙(韓信囊沙)  拼音:hán xìn náng shā
漢韓信攻齊,與龍且軍夾濰水對峙,乃令人用袋盛沙,堵住濰水上游,假裝戰(zhàn)敗,誘敵渡水追擊。后撤沙放水,使敵軍多半不得渡,趁機攻擊,大敗楚軍。見《史記。卷九二。淮陰侯傳》。
分類:韓信對峙
《國語辭典》:胯下之辱  拼音:kuà xià zhī rù
漢淮陰侯韓信于微賤時,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,迫他由胯下爬出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?。后比喻人未顯達時,被人鄙視、譏笑,遭受恥辱。如:「他當年能忍胯下之辱,虛心求進,今天才能有此番成就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羞與噲伍(羞與噲伍)  拼音:xiū yǔ kuài wǔ
漢人韓信鄙視樊噲,不屑與他為伍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贰:笥靡灾覆恍寂c平庸的人并列。也作「羞與為伍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一飯之恩(一飯之恩)  拼音:yī fàn zhī ēn
漢朝韓信年少時貧困,遇漂母贈飯療饑。后封為楚王,以千金酬謝漂母的恩惠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贰:笥靡伙堉餍稳菔苋宋⑿〉亩骰??!堆θ寿F征遼事略》:「古人言蒙一飯之恩尚殺身為報,今總管賜御粉,此匹夫不謝而去?!埂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八:「世上如此之人,就是至親的友,尚且反面無情,何況一飯之恩,一面之識?」
《國語辭典》:與噲為伍(與噲為伍)  拼音:yǔ kuài wéi wǔ
韓信知漢高祖畏其才能,常稱病不朝,自此郁悶不樂,并羞與周勃、灌嬰等為伍。后過樊噲家門,噲跪拜送迎,韓信遂自嘲曰:「生乃與噲等為伍!」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?。后比喻與平凡庸俗的人共事或同伙。
《國語辭典》:拔幟易幟(拔幟易幟)  拼音:bá zhì yì zhì
漢韓信與張良率兵攻趙,背水列陣以誘敵。韓信詐敗,趙軍盡出城追擊,信之伏兵乃趁機入城,拔去趙旗,改插漢軍旗幟,大破趙軍的故事。典出《史記。卷九二?;搓幒顐鳌贰:蟊扔饕杂嬛\戰(zhàn)勝敵人,取而代之。也作「拔幟樹幟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千金記(千金記)  拼音:qiān jīn jì
書名。明沈采所作。敘述韓信、項羽的故事。韓信曾以千金報答漂母的恩德,故名《千金記》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餓死漂渚(餓死漂渚)
指 漢 韓信 未得志時忍飢挨餓事。 韓信 為布衣時曾“釣於城下,諸母漂,有一母見 信 飢,飯 信 ,竟漂數十日”。后投 劉邦 ,拜大將。助 劉邦 滅 項羽 后,封 楚王 。后為 呂后 所殺,夷三族。事見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。后用以為典。 張恭 《雌雉啼》詩:“吁嗟乎,鐘室一聲雌雉啼,功臣骨肉成醢醯,反不如當年餓死漂渚側,又何須勛名赫燿封 三齊 !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拔趙幟易漢幟(拔趙幟易漢幟)
史記·淮陰侯列傳載, 韓信 率 漢 軍擊 趙 ,將至 井陘口 ,先挑選輕騎二千,人持一赤幟,抄小路埋伏于 趙 營附近。接著背水列陣以誘 趙 。 趙 軍出擊, 漢 軍佯敗而走, 趙 軍果空營追擊?!?信 所出奇兵二千騎,共候 趙 空壁逐利,則馳入 趙 壁,皆拔 趙 旗,立 漢 赤幟二千?!?趙 軍進擊不能勝,欲回營,見營中盡是 漢 軍赤幟,大驚,“以為 漢 皆已得 趙王 將矣”,于是潰不成軍,終于為 信 所滅。后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(zhàn)勝、勝利之典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·人妖:“妻與生用拔 趙 幟易 漢 幟計,笑而行之。”亦作“ 拔趙幟立赤幟 ”、“ 拔趙易漢 ”。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:“惜偽古文罅漏太多,彌縫匪易,雖盛氣強詞,仍不能拔 趙 幟而立赤幟也?!?楊玉如 《辛亥革命先著記》:“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,埋頭苦干,意欲將新軍中除 滿 人與官長外,全體運動成熟,一舉而拔 趙 易 漢 ?!币嗍∽鳌?拔幟 ”。 南朝 陳 張正見 《賦得韓信詩》:“ 淮陰 總 漢 兵, 燕 齊 擅遠聲。沉沙擁急水,拔幟上危城。” 唐 魏徵 《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》:“至於三令五申之法,七縱七擒之功,出天入地之奇,拔幟擁沙之策,莫不動如神化,應變無窮?!?明 何景明 《淮陰侯》:“大將登臺貴,三軍拔幟豪。” 清 趙翼 《前接雨村觀察續(xù)寄詩話有書報謝茲又接來書并詩四章再次寄答》之四:“擣虛拔幟晨趨壁,救敗量沙夜唱籌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恥與噲伍(恥與噲伍)
漢 初, 韓信 由 楚王 降封為 淮陰侯 ,日夜怨望。有一次,他順便去看望 樊噲 , 樊噲 跪拜送迎。出來后, 韓信 笑著說:“生乃與 噲 等為伍?!币?a class='poemCommentLink' target='_blank'>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。后以“恥與噲伍”指不愿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。 元 耶律楚材 《用前韻感事》之一:“生平恥與 噲 伍行,杜門養(yǎng)拙安天常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胯下蒲伏
指 漢 韓信 少時曾被迫在 淮陰 少年雙胯之間爬行受辱之事。蒲伏,同“ 匍伏 ”。 宋 秦觀 《人材》:“將如 韓信 而有胯下蒲伏之辱?!眳⒁姟?胯下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胯下  拼音:kuà xià
1.兩腿之間。
2.比喻人未顯達前,受人鄙視、嘲弄。參見「胯下之辱」條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八:「胯下曾酬一飯金,誰知劇盜有情深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