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1799—1877
【介紹】:
清滿洲鑲藍(lán)旗人,西林覺羅氏,名春,字子春,自署太清西林春。本鄂爾泰曾孫女,幼時家經(jīng)變故,養(yǎng)于榮王府包衣人顧氏,被選為貝勒奕繪(太素)側(cè)福晉。才氣橫溢,與奕繪均以文采負(fù)盛名。王鵬運(yùn)論滿洲人詞,有男中容若、女中太清之語。道光十三年奕繪去世,太清為福晉母子所迫,移居邸外,撫孤成立。世傳風(fēng)流韻事,均出他人誣構(gòu)。有《天游閣集》、《東海漁歌》。
晚晴簃詩匯·卷一八八顧太清,字子春,漢軍旗人。多羅貝勒奕繪側(cè)室。有《天游閣集》。
詞學(xué)圖錄顧春(1799-1876后) 字子春,一字太清,號云槎外史,自署太清春、西林春,西林覺羅氏,養(yǎng)于顧氏,遂姓顧。滿洲鑲藍(lán)旗人。貝勒奕繪側(cè)室。與夫唱酬甚得。道光十八年(1833)夫卒后,為嫡長子不容,遭逐,僦居西城養(yǎng)馬營。晚年以子貴,起居遂得如意。論者有"男中成容若,女中顧太清"之評。有《天游閣集》、詞集《東海漁歌》。今人輯有《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》。
東海漁歌·序光緒戊子、己丑間,與半塘同客都門,于廠肆得太素道人所著《子章子》及顧太清(春)《天游閣詩》,皆手稿。太清詩楷書秀整,惜詞獨(dú)缺。如其后僅得聞《東海漁歌》之名,或告余手稿在盛伯希處,得自錫公子,或曰文道希有傳鈔本,求之皆不可得。思之思之,二十年于茲矣。癸丑十月,索居海隅,冒子甌隱自溫州寄《東海漁歌》來,欹床炳燭,雒誦竟卷,低徊三復(fù)而涵詠玩索之。太清詞得力于周清真,旁參白石之清雋,深穩(wěn)沈著,不琢不率,極合倚聲消息。求其詣此之由,大概明以后詞未嘗寓目,純乎來人法乳,故能不煩洗伐,絕無一毫纖艷涉其筆端。
曩閱某詞話謂:“鐵嶺詞人顧太清,與納蘭容若齊名?!备`疑稱美之或過。今以兩家詞互校,欲求妍秀韶令,自是容若擅長;若以格調(diào)諭,似乎容若不逮太清。太清詞,其佳處在氣格,不在字句,當(dāng)于全體大段求之,不能以一二闋為論定,一聲一字為工拙。此等詞,無人能知,無人能愛。夫以絕代佳人,而能填無人能愛之詞,是亦奇矣。夫詞之為體,易涉纖佻,閨人以小慧為詞,欲求其深隱沈著,殆百無一二焉。吾友南陵徐君(乃昌)刻《閨秀詞》至百家,旁搜博采,幾于無美不臻,而唯太清未備,亦遺珠之惜也。末世言妖競作深文,周內(nèi)宇內(nèi)幾無完人。太清之才之美,不得免于微云之滓。變亂黑白,流為丹青,雖在方聞騷雅之士,或亦樂其新艷,不加察而揚(yáng)其波;亦有援據(jù)事實(shí),鉤考?xì)q月,作為論說,為之申辯者。余則謂:言為心聲,讀太清詞,可決定太清之為人,無庸龂龂置辯也。
余有詞癖,唯半塘實(shí)同之。曩在京師,搜羅古今人詞,以不得漁樵二歌為恨事,宋朱希真《樵歌》及《東海漁歌》也。洎余出都后數(shù)年,半塘乃得《樵歌》刻之;今又十?dāng)?shù)年,而余竟得《漁歌》。而半塘墓木拱矣。嗟乎。一編幸存,九原不作,開茲縹帙,能無悁悁以悲耶?!?a target='_blank'>東海漁歌》凡四卷,缺第二卷。曩閱沈女士(善寶)《閨秀詞話》,得太清詞五闋,錄入《蘭云菱夢樓筆記》。今此三卷中適無此五闋,當(dāng)是編入第二卷者,則是第二卷亦不盡缺。惜乎不得與半塘共賞會也。上元癸丑仲冬,桂林況周頤夔笙序于海上寓廬。
閨秀詞鈔·卷十二滿洲西林人,宗室奕太素貝勒繼室,將軍載釗、載初母。有《東海漁歌》、《天游閣詩稿》。
名媛詩話太清才氣橫溢,援筆立成,待人誠信,無驕矜習(xí)氣。余入都晤于云林處,蒙其刮目傾心,遂訂交焉。此后倡和,皆即席揮毫,不待銅缽聲終,俱已脫稿?!?a target='_blank'>天游閣集》中諸作,全以神行,絕不拘拘繩墨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1799—1866
【介紹】:
清浙江平湖人,字維康,號訪溪。優(yōu)貢生。經(jīng)術(shù)湛深,尤精《詩》《禮》。隱居教讀,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。有《學(xué)詩詳說》、《悔過齋文集》等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?—約1840
【介紹】:
清江蘇長洲人,字湘舟。道光間官教諭。收藏金石、書籍甚富,頗多秘本、善本。建“懷古書屋”、“藝海樓”庋藏載籍。楊仲羲稱“藝海樓”不及四庫者六百余種,而四庫未及者達(dá)二千余種。輯有《賜硯堂叢書》。
人物簡介
晚晴簃詩匯·卷一三七顧淳慶,字古生,會稽人。道光壬辰舉人,官潼關(guān)同知。有《鶴巢詩集》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1811—1889
【介紹】:
清江蘇元和人,字蔚如,號子山,晚號艮庵。道光二十一年進(jìn)士,歷刑部主事、漢陽知府、浙江寧紹臺道等官。晚年家居,筑怡園,為吳中名園,藏法書名畫極多。有《眉淥樓詞》、《過云樓書畫記》等。
維基顧文彬(1811年—1889年),字蔚如,號子山,晚號艮盦,江蘇元和(今蘇州市)人,進(jìn)士出身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進(jìn)士,授刑部主事。顧文彬?yàn)楣偾辶虻拦饽觊g漢臣不得重用,一直沒有受到提拔。咸豐年間,太平天國運(yùn)動四起,兵禍延綿各省,清廷被迫起用漢臣平亂。咸豐四年(1854年),顧文彬升為福建司郎中。咸豐六年(1856年)湖北軍情告急,授顧文彬補(bǔ)湖北漢陽知府,一年后又擢武昌鹽法道,成為湖廣總督官秀峰的幕僚軍事,主管戰(zhàn)時經(jīng)濟(jì)等事。 1861年,太平軍攻陷蘇州,顧文彬舉家遷往上海。當(dāng)時上海形勢亦然危急。清廷自顧不暇,困居在上海的官紳只能聯(lián)合自保。顧文彬被公選為代表辦團(tuán)練。他聯(lián)合蘇州知府吳云、馮桂芬等地方官紳建立“中外會防局”,后又提議向李鴻章的淮軍請求增援。他與吳云等籌措經(jīng)費(fèi)20多萬兩,排遣船只到安慶迎接李鴻章的救援部隊(duì)。在李鴻章和上海租界里的西方勢力聯(lián)手下,上海終于解圍。湖廣總督官文(字秀峰)很欣賞顧文彬,誠邀他回到湖北共事,但遭顧文彬婉拒。1864年夏天,顧文彬舉家從上海遷回蘇州鐵瓶巷。此后數(shù)年一直忙于家族事務(wù)。同治九年(1870年)江蘇巡撫丁日昌的極力推薦下,出任浙江寧紹臺道,治理浙東沿海腐敗橫行的現(xiàn)象。3年后顧文彬再次辭官,之后徹底離開官場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約1815—?
【介紹】:
名或作汝孝。清廣東嘉應(yīng)州人。初在廣州十三行商人處任會計(jì),后至廣西經(jīng)商,參加太平軍。歷左一師帥、木一總制。咸豐三年與羅大綱攻克鎮(zhèn)江,對英使文翰(S。G。Bonham)申明嚴(yán)禁鴉片、允許通商的政策。清提督鄧紹良、江蘇巡撫吉爾抗阿反攻鎮(zhèn)江,擊敗之,升檢點(diǎn)。后隨陳玉成克廬州,留守其地。再擢前軍主將。隨陳玉成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。屢援安慶無功。旋封顧王。同治二年占浦口、江浦等地。約于不久后戰(zhàn)死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生卒】:1823—1887
【介紹】:
清山西洪洞人,字霞舉,號青田,又號顧齋。同治元年進(jìn)士,官兵部主事。后請假歸里,歷主宏運(yùn)書院、晉陽書院及令德堂講席。工詩文,尤擅算學(xué),曾撰《勾股備術(shù)細(xì)草》。有《顧齋遺集》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介紹】:
清江蘇元和人,字幼耕,一作幼庚,又字子遠(yuǎn),號道穆,別號曼羅山人,晚號潛叟。拔貢生,官光祿寺署正。工詩文,善書畫。咸豐末,何紹基邀之入蜀,助校試卷。同、光間歷為疆吏幕客。卒年九十余。著述甚富。有《羅曼山人詩文集》、《樂靜廉馀齋詩文稿》、《梅影盦詞集》。
晚晴簃詩匯·卷一六○顧復(fù)初,字幼耕,號道穆,元和人。有《樂余靜廉齋集》。
人物簡介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【介紹】:
清浙江山陰人,初名以文,字祖香。咸豐九年舉人。有《孟晉齋文集》。
人物簡介
晚晴簃詩匯·卷一五七顧福仁,字靜崖,號紫珊,嘉善人。咸豐己未舉人。有《養(yǎng)心光室詩稿》。
人物簡介
維基顧衷,字子和,號爐村,貴州凱里人,清政治人物、進(jìn)士出身。同治元年(1862年)壬戌科進(jìn)士,三甲一百二名,后官甘肅中衛(wèi)知縣。
人物簡介
晚晴簃詩匯·卷一六六顧森書,字綸卿,金匱人。同治癸酉拔貢,分省補(bǔ)用知州。有《篁韻盦詩鈔》。
人物簡介
維基顧厚焜(1844年—?),字以崇,一字固廬,號少逸,又號敦盦,自署求自齋主人,江蘇蘇州府元和縣人,祖籍長洲縣唯亭沙湖。晚清政治人物。顧厚焜為明顧升的十三代孫,其家世代書香,清圣祖曾賜御筆「江南第一讀書人家」。顧厚焜早年為增貢生,候選訓(xùn)導(dǎo),光緒元年(1875年)乙亥恩科順天鄉(xiāng)試舉人,光緒三年(1877年)考取漢謄錄,充國史館漢謄錄官,議敘知縣。光緒九年(1883年)科二甲進(jìn)士,欽點(diǎn)刑部江西司主事。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奉命游歷日本、美國、秘魯、古巴、巴西等國,成為近代中國首批公派游歷使?;貒?,歷會典館協(xié)修官,調(diào)廣西司主事,補(bǔ)授陜西司主事,記名以直隸州知州用,借補(bǔ)安徽池太江防同知。
人物簡介
維基顧仲安(1846年4月29日—1902年5月23日),山東省東昌府聊城縣人,同進(jìn)士出身。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參加光緒壬辰科殿試,登進(jìn)士三甲37名。同年五月,著交吏部掣簽分發(fā)各省,以知縣即用
人物簡介
維基顧其行,江蘇省通州直隸州人。進(jìn)士出身。光緒二年(1876年),參加丙子恩科會試,得貢士第52名。殿試登進(jìn)士2甲第58名。同年五月(6月3日),著分六部學(xué)習(xí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