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 鼎湖龍
烏號弓
抱弓
抱遺弓
攀龍髯
遺弓淚
鼎湖龍遠
黃帝鼎
泣龍髯
弓墮
墮烏號
弓墮龍髯
龍髯絕
攀龍須
軒轅乘龍
龍髯飛墮
太息烏號
鼎氣成龍
墮地號弓
龍駕上丹霄
橋山弓箭
遺劍鼎
余劍舄
相關人物黃帝
《史記》卷二十八〈封禪書〉~394~
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。黃帝上騎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,龍乃上去。馀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髯,龍髯拔,墮,墮黃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髯號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,其弓曰烏號。
《史記》卷一〈五帝本紀·黃帝〉
黃帝崩,葬橋山。南朝宋·裴骃《史記集解》注引《皇覽》曰:「黃帝冢在上郡橋山?!?
簡釋
烏號:指良弓。晉阮籍《詠貧》之十二:“良弓挾烏號,明甲有精光?!?/p>
乘龍:指仙去或帝王權臣去世,或指接近帝王、權臣。三國曹植《仙人篇》:“不見軒轅氏,乘龍出鼎湖?!?/p>
鼎湖:指帝王等下葬之處。唐杜甫《行次昭陵》:“壯士悲陵邑,幽人拜鼎湖。”
例句
功成棄之去,乘龍上天游。
上界鼎成云縹緲,西陵舞罷淚闌干。
黃帝修真萬國朝,鼎成龍駕上丹霄。
龍髯不可望,玉座生塵埃。
荊山鼎成日,湘浦竹斑時。
龍歸攀不得,髯在侍臣邊。
仙人掌里使,黃帝鼎邊來。
桐枯丹穴鳳何去,天在鼎湖龍不歸。
看卻龍髯攀不得,紅霞零落鼎湖空。
鼎湖無路追仙駕,空使群臣泣血多。
珠簾羽扇長寂寞,鼎湖龍髯安可攀。
窮兵黷武今如此,鼎湖飛龍安可乘。
銅井炎爐歊九天,赫如鑄鼎荊山前。
墜劍悲喬岳,號弓泣鼎湖。
或言帝軒轅,乘龍凌紫氛。
鼎湖瞻望遠,象闕憲章新。
故老仍流涕,龍髯幸再攀。
壯士悲陵邑,幽人拜鼎湖。
鼎湖龍去遠,銀海雁飛深。
嬴女乘鸞已上天,仁祠空在鼎湖邊。
最愴號弓處,龍髯上紫霄。
空馀駕龍?zhí)?,搖落鼎湖秋。
鼎成仙馭遠,龍化宿云殘。
鼎湖仙已去,金掌露寧乾。
三年驥尾有人附,一日龍須無路攀。
龍髯悲滿眼,螭首淚沾裳。
豳土人遷避夷狄,鼎湖龍去哭軒轅。
天地方開泰,鑄鼎成繼述。
自此隨龍馭,橋山翠靄中。
一朝鑄鼎降龍馭,小臣髯絕不得去。
景帝龍髯消息斷,異香空見李夫人。
軒轅黃帝初得仙,鼎湖一去三千年。
龍髯不可附,空見望仙臺。
仍聞老叟垂黃發(fā),猶說龍髯縹緲情。
喬山一閉曲未終,鼎湖秋驚白頭浪。
《莊子集釋》卷五下〈外篇·天運〉~50~
北門成問于黃帝曰:「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,吾始聞之懼,復聞之怠,卒聞之而惑;蕩蕩默默,乃不自得?!?/span>
典故 尋大隗
逢牧馬
襄野童
七圣心迷
前馬圣
隨大隗
失遒襄野
相關人物黃帝
大隗
《莊子》雜篇·卷八中《徐無鬼》
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,方明為御,昌?驂乘,張若謵朋前馬,昆閽滑稽后車;至于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無所問涂。適遇牧馬童子,問涂焉,曰:「若知具茨之山乎?」曰:「然?!埂溉糁筅笾婧??」曰:「然?!?黃帝曰:「異哉小童!非徒知具茨之山,又知大隗之所存。請問為天下。」 小童曰:「夫為天下者,亦若此而已矣,又奚事焉!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,予適有瞀病,有長者教予曰:『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?!唤裼璨∩偃栌智覐陀斡诹现?。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。予又奚事焉!」 黃帝曰:「夫為天下者,則誠非吾子之事。雖然,請問為天下?!剐⊥o。黃帝又問。小童曰:「夫為天下者,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!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!」黃帝再拜稽首,稱天師而退。
例句
七圣心迷運方厄,五丁力盡路猶窄。
路疑隨大隗,心似問鴻蒙。
既得方明相,還尋大隗居。
跡參前馬圣,名綴鬻熊師。
豈問渭川老,寧邀襄野童。
不必陪玄圃,超然待具茨。
失道非關出襄野,揚鞭忽是過胡城。
出游逢牧馬,罷獵見非熊。
應龍已不見,牧馬空黃埃。
云浮非隱帝,日舉類游童。
晉·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
黃帝服齊于中宮,坐于玄扈洛上,乃有大鳥,……其狀如鶴,體備五色,三文成字,首文曰:順德。背文曰:信義。膺文曰:仁智。不食生蟲,不履生草,或止帝之東園,或巢阿閣。其飲食也,必自歌舞,音如簫笙。
北魏·酈道元《水經注》卷三《河水篇》
水出西南長城北,陽周縣故城南橋山。昔二世賜蒙恬死于此。王莽更名上陵畤,山上有黃帝冢故也。帝崩,惟弓劍存焉,故世稱黃帝仙矣。
例句
旋見衣冠就東市,忽遺弓劍不西巡。
先帝弓劍遠,小臣馀此生。
武皇弓劍埋何處,泣問上陽宮里人。
誰言衣冠葬其下,不見弓劍何人收。
騎龍駕景游八極,軒轅弓劍無人識,東海青童寄消息。
《漢書》卷二十八上《地理志上》
昔在黃帝,作舟車以濟不通,旁行天下,方制萬里,畫野分州,得百里之國萬區(qū)。是故易稱「先王建萬國,親諸侯」,書云「協(xié)和萬國」,此之謂也。堯遭洪水,懷山襄陵,天下分絕,為十二州,使禹治之。水土既平,更制九州,列五服,任土作貢。
《太平御覽》卷七十九
晉·黃甫謐《帝王世紀》:力牧、常先、大鴻、神農,皇直封鉅人,鎮(zhèn)大山、稽鬼、臾區(qū)、封胡、孔甲等,或以為師,或以為將,分掌四方,各如巳視,故號曰黃帝四目
例句
念此明者,為天之眼睛黃帝有四目,帝舜重其明。今天只兩目,何故許食使偏盲。
《山海經·大荒北經》
蚩尤作兵伐黃帝,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。應龍蓄水,蚩尤請風伯、雨師從,大風雨。黃帝乃下天女曰魃,雨止,遂殺蚩尤。魃不得復上,所居不雨。
《史記》卷六十三《老子列傳》附《申不害傳》
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。著書二篇,號曰《申子》。
東漢·王充《論衡·自然》
黃者,黃帝也;老者,老子也。黃、老之操,身中恬澹,其治無為,正身共己。
《太平御覽》卷十二
《郡國志》曰:括州括蒼縣縉云山,黃帝游仙之處。
《元和郡縣圖志》
縉云山,一名仙都,一曰縉云,黃帝練丹于此。
《史記》卷一〈五帝本紀·黃帝〉~6~
舉風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鴻以治民。南朝宋·裴骃《史記集解》:「班固曰:『力牧,黃帝相也。』」唐·張守節(jié)《史記正義》:「晉·皇甫謐《帝王世紀》云:『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, 又夢人執(zhí)千鈞之弩,驅羊萬群。帝寤而嘆曰:「風為號令,執(zhí)政者也。垢去土,后在也。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?夫千鈞之弩,異力者也。驅羊數(shù)萬群,能牧民為善者也,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?」于是依二占而求之,得風后于海隅,登以為相。得力牧于大澤,進以為將。黃帝因著《占夢經》十一卷。』」
典故伶?zhèn)惔?/div>
伶?zhèn)惞?/div>
倫伶
伶?zhèn)惒?/div>
伶管
采竹昆侖
伶?zhèn)慀P律
伶?zhèn)惽?/div>
倫律
嶰谷枝
嶰谷黃鐘
學鳳鳴
相關人物
《呂氏春秋·紀部》卷五〈仲夏紀·古樂〉~284~
昔黃帝令伶?zhèn)愖鳛槁?。伶?zhèn)愖源笙闹?,乃之阮隃之陰,取竹于嶰溪之谷,以生空竅厚鈞者、斷兩節(jié)間、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,以為黃鐘之宮,吹曰『舍少』。次制十二筒,以之阮隃之下,聽鳳皇之鳴,以別十二律。其雄鳴為六,雌鳴亦六,以比黃鐘之宮,適合。黃鐘之宮,皆可以生之,故曰黃鐘之宮,律呂之本。黃帝又命伶?zhèn)惻c榮將鑄十二鐘,以和五音,以施英韶,以仲春之月,乙卯之日,日在奎,始奏之,命之曰咸池。
簡釋
伶?zhèn)惔担涸佉魳?、音律。唐李商隱《鈞天》:“伶?zhèn)惔盗压律?,卻為知音不得聽?!?/p>
伶?zhèn)惒桑涸佒?。唐李賀《苦篁調嘯引》:“伶?zhèn)惒芍岳デ?,軒轅詔遣中分作十二?!?/p>
例句
未遭伶?zhèn)惵?,非安子猷寵?
伶?zhèn)惔盗压律?,卻為知音不得聽。
伶?zhèn)惒芍岳デ?,軒轅詔遣中分作十二。
肉管伶?zhèn)惽?,簫韶清廟章。
律比昆崙竹,音知燥濕弦。
祗應更指伶?zhèn)愐?,寫盡雌雄雙鳳鳴。
伶管灰先動,秦正節(jié)已逢。
曾失玄珠求象罔,不將雙耳負伶?zhèn)悺?
不意伶?zhèn)愖?,吹之學鳳鳴。
雖令伶?zhèn)惔?,苦韻難可改。
《莊子集釋》卷四下〈外篇·在宥〉~38~
廣成子南首而臥,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,再拜稽首而問曰:「聞吾子達于至道,敢問,治身柰何而可以長久?」
《古本竹書紀年輯證》卷上〈黃帝軒轅氏〉~90~
庚申,天霧三日三夜,晝昏。帝問天老、力牧、容成曰:「于公何如?」天老曰:「臣聞之,國安,其主好文,則鳳凰居之。國亂,其主好武,則鳳凰去之。今鳳凰翔于東郊而樂之,其鳴音中夷則,與天相副。以是觀之,天有嚴教以賜帝,帝勿犯也?!拐偈凡分?,龜燋。史曰:「臣不能占也,其問之圣人。」帝曰:「已問天老、力牧、容成矣?!故繁泵嬖侔菰唬骸庚敳贿`圣智,故燋?!轨F既降,游于洛水之上,見大魚,殺五牲以醮之,天乃甚雨,七日七夜,魚流于海,得圖書焉?!洱垐D》出河,《龜書》出洛,赤文篆字,以授軒轅,接萬神于明庭,今塞門谷口是也。
例句
期之比天老,真德輔帝鴻。
明君越羲軒,天老坐三臺。
天老書題目,春宮驗討論。
漢·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八第八章
黃帝即位,施惠承天,一道修德,惟仁是行,宇內和平,未見鳳凰,惟思其象,夙寐晨興,乃召天老而問之,曰:「鳳象何如?」天老對曰:「夫鳳象、鴻前麟后,蛇頸而魚尾,龍文而龜身,燕頷而雞啄;戴德負仁,抱中挾義;小音金,大音鼓;延頸奮翼,五彩備明;舉動八風,氣應時雨;食有質,飲有儀;往即文始,來即嘉成;惟鳳為能通天祉,應地靈,律五音,覽九德。天下有道,得鳳象之一,則鳳過之,得鳳象之二,則鳳翔之,得鳳象之三,則鳳集之,得鳳象之四,則鳳春秋下之,得鳳象之五,則鳳沒身居之?!裹S帝曰:「于戲!允哉!朕何敢與焉?!褂谑屈S帝乃服黃衣,戴黃冕,致齋于宮,鳳乃蔽日而至,黃帝降于東階,西面再拜稽首,曰:「皇天降祉,不敢不承命?!锅P乃止帝東國,集帝梧桐,食帝竹實,沒身不去。詩曰:「鳳凰于飛,劌劌其羽,亦集爰止?!?/span>
例句
壁有真龍畫,庭馀鳴鳳梧。
林引梧庭鳳,泉歸竹沼龍。
《國語辭典》:乘龍(乘龍) 拼音:chéng lóng
語出《藝文類聚。卷四○。禮部下?;橐荣t傳》:「孫俊字文英,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。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,言得婿如龍也。」比喻得到好女婿。唐。
杜甫 〈〉詩:「門闌多喜色,女婿近乘龍?!埂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二九:「原許乘龍須及第,未曾經打毷氉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攀髯
傳說 黃帝 鑄鼎于 荊山 下,鼎成,有龍下迎, 黃帝 乘之升天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。馀小臣不得上龍身,乃持龍髯,而龍髯拔落,并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。事見
《史記·封禪書》。后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。 唐 元稹
《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》:“臣職司復上,戀切攀髯,方當匍匐而前,敢有赫曦之懼?!?宋
歐陽修 :“犬馬未報,但虞填壑之有時;弓劍忽遺,遽嘆攀髯之莫及?!?清
錢德震 詩:“攀髯千古事,歸胙百官情?!币嘧鳌?攀龍 ”、“ 攀胡 ”。 晉
陶潛 詩之三:“於赫 愍侯 ,運當攀龍。撫劍風邁,顯茲武功?!?span id="0fb5rre" class="book">《
舊唐書·哀帝紀》:“皇太后義深鳴鳳,痛切攀龍,亦欲專奉靈輿,躬及園寢,兼進追摧之道,用終克盡之儀。” 宋
歐陽修 :“國恩未報,但虞填壑以遺羞;金鼎已成,豈謂攀胡之莫及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烏號(烏號) 拼音:wū háo
1.良弓。《淮南子。原道》:「射者捍烏號之弓,彎棋衛(wèi)之箭?!?br />2.形容對死者的悲泣。北魏。酈道元《水經注。廬江水注》:「俗后仙化,空廬猶存。弟子睹室悲哀,哭之旦暮,事同烏號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遺弓(遺弓)
(1).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鬚,龍鬚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鬚號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其弓曰烏號?!焙笠浴斑z弓”指 黃帝 騎龍升天時墜落的弓。
《宋史·樂志十六》:“ 鼎湖 龍去遺弓墮,冠劍鏁深宮?!?清
顧炎武 詩:“何人得昇仙,遺弓名烏號。”
(2).據(jù)
《史記·封禪書》載,傳說 黃帝 騎龍升天時,“墮 黃帝 之弓”。后以“遺弓”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。 南朝 梁
沈約 :“慕切遺弓,哀同遏密。”
《舊唐書·哀帝紀》:“朕祗荷丕圖,仰惟先訓,方迫遺弓之痛,俯臨同軌之期?!?明
唐順之 《朝謁長陵》詩:“遺弓仙馭遠,上食繐帷張。”
(3).
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 荊 人有遺弓者,而不肎索,曰:‘ 荊 人遺之, 荊 人得之,又何索焉?’”后以“遺弓”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。 唐
李商隱 《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》:“悲哉墮世網,去之若遺弓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鑄鼎(鑄鼎)
(1).見“ 鑄鼎象物 ”。
(2).指 黃帝 鑄鼎乘龍的傳說。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鬚,龍鬚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鬚號。” 唐
李白 《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》詩:“銅井炎爐歊九天,赫如鑄鼎 荊山 前?!?明
張居正 《泰陵春祀》詩:“當年聞鑄鼎,此日想遺弓?!币嘤脼榈弁跛廊ブ洹?唐
舒元輿 《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》詩:“天地方開泰,鑄鼎成繼述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鑄鼎象物(鑄鼎象物) 拼音:zhù dǐng xiàng wù
夏禹曾經收九州之金,鑄成上有百物之圖形的九個鼎。見《左傳。宣公三年》。用以比喻君王有德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鼎成龍去(鼎成龍去)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?!焙笠浴岸Τ升埲ァ敝傅弁跞ナ馈?宋
劉克莊 《水龍吟》詞:“已被 昭陽 人妒,更那堪、鼎成龍去?!币嘧鳌?鼎成龍升 ”。 明 郎瑛
《七修類稿·國事一·象簡龍衣聯(lián)》:“ 高廟 鼎成龍升之日, 建文 即位, 成祖 以 燕王 來,奔喪而不朝,蓋以叔不拜姪也?!币嗍∽鳌?鼎成 ”。 清
錢謙益 《云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趙于逵授文林郎制》:“勑曰:我先帝踐阼未幾, 舜 旌斯舉,除授臺諫,如不終日。鼎成之后,接踵而來,皆先帝所遺朕也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鼎湖 拼音:dǐng hú
相傳黃帝鑄鼎于荊山下,鼎成,黃帝于此處乘著龍飛上天空。見《史記。卷二八。封禪書》。后比喻帝王的崩逝。《魏書。卷六五。李平傳》:「奄升御于鼎湖,忽流哀于四海?!乖?a href='PoemIndex.aspx?author=40386' target='_blank'>虞集 詩:「云暗鼎湖龍去遠,月明華表鶴歸遲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鼎湖龍去(鼎湖龍去)
同“ 鼎成龍去 ”。 唐
杜甫 《驪山》詩:“ 鼎湖 龍去遠,銀海雁飛深?!?宋
羅大經 《鶴林玉露》卷三:“ 荊公
《字説》成,以為可亞六經。作詩云:‘ 鼎湖 龍去字書存,開闢神機有圣孫?!?明
秦夔 詩:“ 鼎湖 龍去不復返,只有雁鶩飛茫茫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龍髯(龍髯)
亦作“ 龍髥 ”。
(1).龍之須。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髯,龍髯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即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髯號,故后世因名其處曰 鼎湖 ,其弓曰烏號?!焙笥脼榛实廴ナ乐?。 唐
李嶠 《汾陰行》:“自從天子向 秦關 ,玉輦金車不復還。珠簾羽扇長寂寞, 鼎湖 龍髯安可攀?” 清
顧炎武 《謁欑宮文》之一:“行年五十,慨駒隙之難留;涉路三千,望龍髯而愈遠。” 清 葉方藹
《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》詩:“身離??隗@還在,夢挽龍髥恨不廻?!?梁啟超
《中國積弱溯源論》第四節(jié):“而 文宗 顯皇帝 ,復為 英 法 聯(lián)軍所迫,北狩 熱河 , 鼎湖 一去,龍髯不返。”
(2).帝王之須。 唐
李遠 《贈寫御容李長史》詩:“玉座塵消硯水清,龍髯不動綵毫輕。”
(3).喻松葉;松。 唐
李賀 《五粒小松歌》:“緑波浸葉滿濃光,細束龍髯鉸刀剪?!?宋
王安石 《道傍大松人取為明》詩:“虬甲龍髯不易攀,亭亭千尺蔭南山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游童(遊童)
嬉游的小孩。:“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,游童之吟詠乎疆畔,庶以增廣福祥,輸力規(guī)諫?!?宋
蘇軾 :“眾技旅庭,振歡聲於無外;游童頌圣,陶至化於自然?!?br />指出游的兒童。 唐
駱賓王 《過故宋》詩:“云浮非隱帝,日舉類游童?!?宋
王圭 :“宜命游童之綴,來陳舞佾之容。上奉皇慈,教坊小兒入隊。” 清
陳維嵩 《得桐城方爾止先生書感賦兼懷密之先生》:“家伎新傳 張敞 眉,游童暗認 王珉 扇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牧馬(牧馬) 拼音:mù mǎ
放飼馬匹。漢。
賈誼 〈〉:「卻匈奴七百馀里,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?!埂段倪x。李陵。答蘇武書》:「夜不能寐,側耳遠聽,胡笳互動,牧馬悲鳴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弓劍(弓劍)
(1).弓與劍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受弓劍者以袂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古之兵,弓劍而已矣?!?br />(2).指武藝或用武。 唐
柳宗元 《韋道安》詩:“ 道安 本儒士,頗擅弓劍名。” 宋
葉適 《贈李秀才肖舒》詩:“寺傳弓劍煙嵐外,門掩詩書浪泊間?!?明
陳子龍 詩:“ 涂山 弓劍地,千載頌苞桑?!?br />(3).傳說 黃帝 騎龍仙去,群臣攀附欲上,致墜帝弓。又 黃帝 葬 橋山 ,山崩,棺空,唯劍存。見
《史記·封禪書》、 漢 劉向
《列仙傳·黃帝》。后因以“弓劍”為對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詞。
《魏書·肅宗紀》:“何圖一旦,弓劍莫追,國道中微,大行絶祀。” 隋
牛弘 《隋文帝頌》:“慕深考妣,哀纏弓劍?!?唐
杜甫 《送覃二判官》詩:“先帝弓劍遠,小臣餘此生?!?清
徐枋 《顧氏松風寢記》:“而事關故國,莫不動先王弓劍之思焉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黃老(黃老) 拼音:huáng lǎo
黃帝與老子的合稱。道家推為宗祖?!妒酚?。卷六三。老子韓非傳》:「申子之學,本于黃老而主刑名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力牧
傳說為 黃帝 之臣。相傳 黃帝 夢人執(zhí)千鈞之弩,驅羊數(shù)萬群,寤而嘆曰:“夫千鈞之弩,異力能遠者也;驅羊數(shù)萬群,是能牧民為善者也。天下豈有姓 力 名 牧 者哉?”于是依占而求之,得 力牧 于大澤,用以為將。見 晉 皇甫謐
《帝王世紀》。
《漢書·藝文志·諸子略》有道家
《力牧》二十二篇,
《兵書略》有陰陽家
《力牧》十五篇。皆依托之作。
《國語辭典》:伶?zhèn)悾鎮(zhèn)悾 ?span id="4gxs1zl" class='label'>拼音:líng lún
1.黃帝時代的樂官,音律的創(chuàng)作者。《呂氏春秋。仲夏紀。古樂》:「昔黃帝令伶?zhèn)愖鳛槁?,伶?zhèn)愖源笙闹鳎酥宏溨?,取竹于嶰溪之谷,以生空竅厚鈞者,斷兩節(jié)間?!?br />2.演員、戲子。元。無名氏《藍采和》第二折:「因此處有個伶?zhèn)?,姓許名堅,樂名藍采和?!?br />3.戲劇曲藝。《永樂大典戲文三種?;麻T子弟錯立身。第四出》:「老身幼習伶?zhèn)悾由?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昆侖竹(崑崙竹)
昆侖山 所產之竹。相傳 黃帝 取之以制律管。見
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。 唐 杜甫
《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》:“律比 崑崙 竹,音知燥溼弦?!币嗍》Q“ 崑竹 ”。 北齊
劉晝 《劉子·崇學》:“海蚌未剖,則明珠不顯; 崑 竹未斷,則鳳音不彰。”崑,一本作“ 崐 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順風(順風) 拼音:shùn fēng
1.依著風向?!痘茨献?。脩務》:「夫雁順風以愛氣力。」
2.風向與行進的方向相同?!逗鬂h書。卷八○。文苑傳下。趙壹傳》:「順風激靡草,富貴者稱賢?!埂度龂萘x》第七回:「當日正值順風,堅令軍士一齊放箭。」
3.比喻時運順利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「你親家自從當了門戶,時運也算走順風?!?br />4.比喻旅途順利。如:「祝你一路順風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天老 拼音:tiān lǎo
天生毛發(fā)俱白的人?!镀坊▽氳b》第二回:「你不曉得我們還有個大姨子在家,是個天老,一頭白發(fā),那是不能嫁人的,差不多有三十歲了?!?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