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共225,分15頁顯示  上一頁  1  2  3  4  6  7  8  9 下一頁
分類詞匯(續(xù)上)
歸藏
容成
常儀
軒后
鑄鼎
云師
天老
三宗
攀髯
云韶
景鐘
嫫母
倉頡
六相
岐黃
《國語辭典》:歸藏(歸藏)  拼音:guī cáng
1.歸葬。唐。王勃〈為原州趙長史請為亡父度人表〉:「今者歸葬有日,先遠(yuǎn)戒期?!?br />2.書名。相傳為比《周易》更早的《易經(jīng)》,作者不詳。原書在漢初已亡佚,清朝馬國翰的《玉函山房輯佚書》中收有佚文一卷,內(nèi)容多述大禹、后羿等的神話傳說。
《國語辭典》:容成  拼音:róng chéng
相傳為黃帝時的史官,始造歷法。后道家附會為仙人,說是黃帝、老子之師,并發(fā)明采陰補(bǔ)陽的方法?!稘h書藝文志》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,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,皆不傳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常儀(常儀)
(1).通常的儀式。北史·侯莫陳崇傳:“葬禮如常儀。” 明 李贄 《代深有告文》:“若以兩者目為希奇,則是常儀翻成曠典,如何可責(zé)以寡過省愆之道,望以明心見性之理乎?”
(2).人名。上古 黃帝 臣。晉書·律歷志中:“乃使 羲和 占日, 常儀 占月?!?br />(3).人名。上古 帝嚳 妃。 娵訾氏 女, 帝摯 母。史記·五帝本紀(jì) 張守節(jié) 正義引《帝王紀(jì)》:“ 帝俈 有四妃……次妃 娵訾氏 女,曰 常儀 ,生 帝摯 ?!?br />(4).人名。同“ 嫦娥 ”。神話傳說中的奔月者?!皟x”與“娥”古同音通用。 清 秋瑾 《憶蘿月》詞:“多事卻笑云癡,不肯現(xiàn)出 常儀 。”參閱 明 楊慎 丹鉛總錄·月中嫦娥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軒后(軒后)
即 黃帝 軒轅氏 。 唐 魏徵 《奉和正日臨朝應(yīng)詔》:“百靈侍 軒后 ,萬國會 涂山 。” 宋 王禹偁 《園陵犬賦》:“ 秦皇 採藥,島中之士未廻; 軒后 鍊丹,湖上之龍已去。” 清 朱彝尊 《御試省耕詩二十韻》:“吉日 宣王 禱,空同 軒后 齋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鑄鼎(鑄鼎)
(1).見“ 鑄鼎象物 ”。
(2).指 黃帝 鑄鼎乘龍的傳說。史記·封禪書:“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鬚下迎 黃帝 。 黃帝 上騎,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鬚,龍鬚拔,墮,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仰望 黃帝 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鬚號?!?唐 李白 《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》詩:“銅井炎爐歊九天,赫如鑄鼎 荊山 前?!?明 張居正 《泰陵春祀》詩:“當(dāng)年聞鑄鼎,此日想遺弓?!币嘤脼榈弁跛廊ブ?。 唐 舒元輿 《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》詩:“天地方開泰,鑄鼎成繼述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鑄鼎象物(鑄鼎象物)  拼音:zhù dǐng xiàng wù
夏禹曾經(jīng)收九州之金,鑄成上有百物之圖形的九個鼎。見《左傳。宣公三年》。用以比喻君王有德。
《國語辭典》:云師(雲(yún)師)  拼音:yún shī
1.黃帝時各部長官均以云為名號,稱為「云師」?!蹲髠?。昭公十七年》:「昔者黃帝氏以云紀(jì),故為云師而云名?!埂妒酚洝>硪?。五帝本紀(jì)》:「官名皆以云命,為云師?!?br />2.神話傳說中的云神?!段倪x。張衡。思玄賦》:「云師霮以交集兮,凍雨沛其灑涂?!埂队讓W(xué)瓊林。卷一。天文類》:「云師系是豐隆,雪神乃是滕六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天老  拼音:tiān lǎo
天生毛發(fā)俱白的人?!镀坊▽氳b》第二回:「你不曉得我們還有個大姨子在家,是個天老,一頭白發(fā),那是不能嫁人的,差不多有三十歲了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三宗
(1).指 黃帝 、 唐堯 、 虞舜 。 宋 蘇轍 《歷代論二·漢昭帝》:“故吾論三宗享國長久,皆學(xué)道之力。至 漢昭帝 ,惜其有過人之明,而莫能導(dǎo)之以學(xué)?!?br />(2).指 孫中山 的三民主義。 郭沫若 《訪翠亨村》詩:“早識 汪 胡 懷貳志,何期 陳 蔣 叛三宗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攀髯
傳說 黃帝 鑄鼎于 荊山 下,鼎成,有龍下迎, 黃帝 乘之升天,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。馀小臣不得上龍身,乃持龍髯,而龍髯拔落,并墮 黃帝 之弓。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。事見史記·封禪書。后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。 唐 元稹 《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》:“臣職司復(fù)上,戀切攀髯,方當(dāng)匍匐而前,敢有赫曦之懼?!?宋 歐陽修 《辭特轉(zhuǎn)吏部侍郎表》:“犬馬未報(bào),但虞填壑之有時;弓劍忽遺,遽嘆攀髯之莫及?!?清 錢德震 《送白學(xué)士祭告孝陵及南岳》詩:“攀髯千古事,歸胙百官情?!币嘧鳌?攀龍 ”、“ 攀胡 ”。 晉 陶潛 《命子》詩之三:“於赫 愍侯 ,運(yùn)當(dāng)攀龍。撫劍風(fēng)邁,顯茲武功?!?span id="4vsr9z4" class="book">《舊唐書·哀帝紀(jì)》:“皇太后義深鳴鳳,痛切攀龍,亦欲專奉靈輿,躬及園寢,兼進(jìn)追摧之道,用終克盡之儀?!?宋 歐陽修 《辭覃恩轉(zhuǎn)左丞表》:“國恩未報(bào),但虞填壑以遺羞;金鼎已成,豈謂攀胡之莫及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云韶(雲(yún)韶)
(1). 黃帝 《云門》樂和 虞舜 《大韶》樂的并稱。后泛指宮廷音樂。 晉 曹毗 《江左宗廟歌·歌哀皇帝》:“愔愔《云》《韶》,盡善盡美。”隋書·許善心傳:“馳聲 南 董 ,越響《云》《韶》。” 宋 范成大 《真定舞》詩:“紫袖當(dāng)棚雪鬢凋,曾隨《廣樂》《云》《韶》?!?br />(2).泛指美妙的樂曲。晉書·潘尼傳:“如彼和肆,莫匪瓊瑤;如彼儀鳳,樂我《云》《韶》。” 唐 王涯 《漢苑行》:“二月春風(fēng)遍柳條,九天仙樂奏《云》《韶》?!?宋 家鉉翁 《念奴嬌·中秋紀(jì)夢》詞:“共踏銀虯,迫隨絳節(jié),恍遇羣仙集。《云》《韶》九奏,不類人間金石。”
(3).指云韶院。 唐 崔令欽 教坊記:“樓下戲出隊(duì),宜春院人少,即以云韶添之。”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·李賀:“﹝ 李賀 詩﹞時無能效之者。樂府諸詩,云韶眾工,諧於律呂。”參見“ 云韶院 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云韶院(雲(yún)韶院)
唐 代宮中教習(xí)流行歌舞的場所之一。時宮中設(shè)教坊,有宜春院、云韶院。宜春院歌舞藝伎常在皇帝前承歡。凡演習(xí)大型歌舞人數(shù)不足時,則由云韶院的歌舞藝伎補(bǔ)充。 唐 段安節(jié) 樂府雜錄·云韶樂:“﹝云韶樂﹞用玉磬四架,樂即有琴、瑟、筑、簫、箎、籥、跋膝、笙、竽、登歌、拍板。樂分堂上、堂下,登歌四人,在堂下坐。舞童五,人衣繡衣,各執(zhí)金蓮花引舞者。金蓮,如仙家行道者也。舞在階下,設(shè)錦筵,宮中有云韶院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景鐘(景鐘)
見“ 景鐘 ”。
亦作“ 景鐘 ”。
(1). 春秋 晉景公 所鑄之鐘。國語·晉語七:“昔克 潞 之役, 秦 來圖敗 晉 功, 魏顆 以其身卻退 秦 師于 輔 氏,親止 杜回 ,其勛銘於景鐘?!?韋昭 注:“景鐘, 景公 鐘?!焙笠浴熬扮姟睘榘Φ牡鋵?shí)。 漢 楊修 《答臨淄侯箋》:“若乃不忘經(jīng)國之大美,流千載之英聲,銘功景鐘,書名竹帛。斯自雅量,素所畜也?!?唐 獨(dú)孤及 《代書寄上裴六冀劉二潁》詩:“及時當(dāng)樹勛,高懸景鐘銘?!?明 許自昌 《水滸記·聚義》:“祗令文字傳青簡,不使功名上景鐘?!?br />(2).大鐘。 晉 葛洪 抱樸子·任命:“龍淵不能勿操而斷犀兕,景鐘不能莫扣而揚(yáng)洪聲?!?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·駕諸郊壇行禮:“又有大鐘,曰景鐘。” 明 宋濂 《鳳陽府新鑄大鐘頌》:“所謂景鐘,大鐘也?!?br />(3).傳說 黃帝 時五鐘之一。管子·五行:“昔者 黃帝 以其緩急作五聲,以政五鐘。令其五鐘;一曰青鐘大音,二曰赤鐘重心,三曰黃鐘灑光,四曰景鐘昧其明,五曰黑鐘隱其常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嫫母  拼音:mó mǔ
古時的丑女,黃帝的第四妃子。參見「方相氏」條。
分類:黃帝四妃
《國語辭典》:倉頡(倉頡)  拼音:cāng jié
古代人名。生卒年不詳。相傳為黃帝史官,為漢字的創(chuàng)造者。然文字不可能是一人所獨(dú)創(chuàng),應(yīng)是先人逐漸積累而成,故倉頡可能是因整理文字而著稱。漢。許慎說文解字序〉:「黃帝之史倉頡,見鳥獸蹄迒之跡,知分理可相別異也,初造書契,百工以乂,萬品以察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六相
(1).傳說輔佐 黃帝 的六臣: 蚩尤 、 大常 、 奢龍 、 祝融 、 大封 、 后土 ,分掌天地四方。管子·五行:“昔者 黃帝 得 蚩尤 ,而明於天道;得 大常 ,而察於地利;得 奢龍 ,而辯於東方;得 祝融 ,而辯於南方;得 大封 ,而辯於西方;得 后土 ,而辯於北方。 黃帝 得六相,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” 唐 張說 《祭崔侍郎文》:“故令名不離其身,方齊六相,助明三辰。” 清 錢謙益 《煉丹臺》詩:“六相資輔弼,五賊收狂癲?!?br />(2).佛教語。指總相、別相、同相、異相、成相、壞相。見華嚴(yán)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。 清 黃宗羲 《蘇州三峰漢月藏禪師塔銘》:“ 曹洞 、 潙仰 、 法眼 建立四禁、五位、六相、三昧等綱宗,以竭機(jī)語之欺偽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岐黃(岐黃)  拼音:qí huáng
岐伯和黃帝的合稱。相傳黃帝曾使岐伯嘗百草,行醫(yī)治病,今傳之內(nèi)經(jīng)即托名黃帝和岐伯問答論醫(yī)。故以岐黃為醫(yī)家之宗祖。后亦用以比喻醫(yī)道?!读凝S志異。卷八。紫花和尚》:「蓋邑有某生者,精岐黃,而不以術(shù)行,三聘始至,疏方下藥,病愈?!挂沧鳌钙琰S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