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共225,分15頁顯示  上一頁  2  3  4  5  6  8  9  10  11 下一頁
分類詞匯(續(xù)上)
靈樞
承云
玄女
力牧
襄野
軒帝
號弓
西賓
軒岐
靈圖
玄素
喬山
嶰竹
三鼎
黃軒
《漢語大詞典》:靈樞(靈樞)
(1).對中央樞要的美稱。 南朝 梁 王揖 《在齊答弟寂》詩之一:“氛氳代記,菴藹宗圖,凝禎道祕,動慶靈樞。”
(2).猶神機。靈巧機變的謀略。 唐 王勃 《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》:“靈樞密運,闢仁路而長鳴;慧刃高揮,斬邪關(guān)而洞照?!?br />(3).指有謀略的軍將。 明 梁辰魚 《紅線女》第一折:“看轅門外布陣的靈樞,笑垓心裡搦戰(zhàn)的方術(shù),看時節(jié)都是碌碌軍前一走卒。”
(4).指天樞。北斗第一星。 宋 秦觀 《代賀興龍節(jié)表》:“大呂飛灰,爰屬星迴之序;靈樞繞電,實當圣誕之期。”
(5).古代論述針灸的醫(yī)書。與《素問》合稱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舊傳為 黃帝 所作,實為 唐 王冰 所偽托。 清 錢謙益 《〈昨非庵日纂三集〉序》:“‘六經(jīng)’、《語》、《孟》之書,猶醫(yī)經(jīng)之《靈樞》、《本草》也?!?br />(6).泛指醫(yī)書、醫(yī)方。 清 陳夢雷 《抒哀賦》:“進 盧氏 而命診兮,劑既和而增劇。援靈樞以示余兮,指肌腠之所絡(luò)。” 清 魏源 《廖含虛先生墓志銘》:“先生不由師傅,自靈樞、遁甲、形家言,放而至於丹青、琴、弈、詩、古文詞,靡不通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承云(承雲(yún))
(1).傳說為 黃帝 樂曲。竹書紀年卷上:“二十一年,作《承云》之樂?!?a href='Query.aspx?type=poem&id=435' target='_blank'>《楚辭·遠游》:“張樂《咸池》《承云》兮,二女御《九韶》歌?!?王逸 注:“《承云》《云門》, 黃帝 樂也?!?span id="kgoayig" class="book">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:“《咸池》、《承云》、《九韶》《六英》,人之所樂也?!?br />(2).衣領(lǐng)。 元 龍輔 《女紅馀志》卷上:“承云,衣領(lǐng)也。昔 姚夢蘭 贈 東陽 以領(lǐng)邊繡,腳下履。領(lǐng)邊繡即承云也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玄女  拼音:xuán nǚ
九天玄女的簡稱。參見「九天玄女」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力牧
傳說為 黃帝 之臣。相傳 黃帝 夢人執(zhí)千鈞之弩,驅(qū)羊數(shù)萬群,寤而嘆曰:“夫千鈞之弩,異力能遠者也;驅(qū)羊數(shù)萬群,是能牧民為善者也。天下豈有姓 力 名 牧 者哉?”于是依占而求之,得 力牧 于大澤,用以為將。見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漢書·藝文志·諸子略有道家《力牧》二十二篇,《兵書略》有陰陽家《力牧》十五篇。皆依托之作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襄野
傳說 黃帝 由 方明 、 張若 、 謵朋 、 昆閽 、 滑稽 等扈從,欲赴 具茨山 ,見 大隗 神。行至 襄城 原野,七圣迷失,無從問路?!斑m遇牧馬童子,問涂焉”,牧馬童子對答如流。 黃帝 贊許道:“異哉小童!非徒知 具茨 之山,又知 大隗 之所存。請問為天下。”事見莊子·徐無鬼。后遂以“襄野”喻指受到帝王稱贊的少年、童子。《藝文類聚》卷五一引 南朝 梁簡文帝 《為長子大器讓宣城王表》:“ 襄 野之辯,尚對 軒君 ; 弘羊 之計,猶干 漢主 ?!?/div>
分類:黃帝
《漢語大詞典》:軒帝(軒帝)
即 黃帝 軒轅氏 。 唐 楊炯 《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》:“ 軒帝 之族, 漢 朝之臣。” 清 閻爾梅 《登崆峒山絕頂》詩:“昔聞 軒帝 訪 崆峒 ,今我登巔四望窮。” 清 趙翼 《西巖齋頭自鳴鐘分體得七古》:“刻漏法本自中土, 軒帝 姬公 幾荒度?!眳⒁姟?黃帝 ”、“ 軒轅 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號弓(號弓)
傳說 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于 荊山 下。鑄鼎成,有龍迎之上天,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,馀小臣不得上,攀持龍須,須拔,墜 黃帝 弓。百姓抱弓、須號泣。見史記·封禪書。后因以“號弓”指帝王崩殂。 唐 權(quán)德輿 《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詞》之二:“晏車悲鹵簿,《廣樂》《簫韶》,最愴號弓處,龍髯上紫霄。” 明 張煌言 《三月十九日有感甲申之變》詩之一:“ 燕山 春老泣啼鵑,屈指號弓十八年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西賓(西賓)  拼音:xī bīn
古時主位在東,賓位在西,漢代桓榮為明帝當太子時之師,明帝即位后,常到桓榮所居太常府內(nèi)聽講經(jīng)文,令其坐西位以示尊敬,后因此稱塾師為「西賓」。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一七:「美人先開口道:『郎君莫非是張運使宅上西賓么?』」《幼學瓊林。卷二。朋友賓主類》:「東家曰東主,師傅曰西賓。」也稱為「西席」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軒岐(軒岐)
(1). 黃帝 軒轅氏 與其臣 岐伯 的并稱。他們被視作 中國 醫(yī)藥的始祖。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:“﹝ 黃帝 ﹞使 岐伯 嘗味草木,典醫(yī)療疾,今《經(jīng)方》《本草》之書咸出焉。” 明 高啟 《吳縣庠訓導徐君善醫(yī)常起人疾求詩贈之》:“解榻高齋晝?nèi)者t,坐談 周 孔 雜 軒 岐 。”《醫(yī)宗金鑒·張仲景〈傷寒論·辨溫病〉序》:“是則秋分已前,皆得以熱病名之;秋分已后,皆得以傷寒名之矣。此 軒 岐 、 仲景 立傷寒、溫病、熱病之名義也?!?br />(2).指醫(yī)術(shù)。 元 丁復 《贈杜一元》詩:“傳家況有 軒 岐 閟,展手活人非我職?!?明 梁辰魚 《浣紗記·問疾》:“臣喜閲草木之書,頗解 軒 岐 之術(shù)。” 清 惲敬 《重刻〈脈經(jīng)〉序》:“是書之精微博大,足以發(fā) 軒 岐 之奧窔,通天地之門戶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靈圖(靈圖)
(1).指《河圖》。 漢 代讖緯家以為王者受命之瑞。 晉 成公綏 《大河賦》:“靈圖授籙於 羲皇 ?!苯柚妇龣?quán)。文選·王融〈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〉:“秉靈圖而非泰,涉 孟門 其何險?!?呂向 注:“靈圖,天子位也?!?br />(2).指傳說中 黃帝 時的明堂圖。史記·孝武本紀:“上欲治明堂 奉高 旁,未曉其制度。 濟南 人 公玊帶 上 黃帝 時明堂圖……於是上令 奉高 作明堂 汶上 ,如 帶 圖?!?span id="qcougcw" class="book">《隋書·宇文愷傳》:“採 崧山 之祕簡,披 汶水 之靈圖,訪通議於殘亡,購《冬官》於散逸?!?br />(3).指寶塔。寶塔又名浮圖,故稱。 北魏 酈道元 水經(jīng)注·穀水:“雖二京之盛,五都之富,利剎靈圖,未有若斯之構(gòu)。”云笈七籤卷九:“傍金翅於高木,回石景以映顏,修御靈圖,遂感神真?!?br />(4).道教的十二部經(jīng)之一。云笈七籤卷六:“第四靈圖……靈圖者,如舍景五帝之像,圖局三一之形,其例是也。靈,妙也,圖,度也。謂度寫妙形,傳流下世。”
(5).指仙靈的畫像。云笈七籤卷七九:“是故齋祭靈圖為謝災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玄素
(1). 玄女 和 素女 。傳說她們以房中術(shù)授 黃帝 。見云笈七籤卷一百《軒轅本紀》。 晉 葛洪 抱樸子·微旨:“知 玄 素 之術(shù)者,則曰唯房中之術(shù),可以度世矣?!?span id="m62wmk4" class="book">《云笈七籤》卷九九:“不才 吳子 ,知命任真,志尚玄素,心樂清貧?!?br />(2).黑白,比喻兩種事物的根本差別和變異。《文選·顏延之〈和謝監(jiān)靈運〉》:“雖慙丹雘施,未謂玄素睽?!?李善 注:“玄素,喻別也?!?南朝 梁 江淹 《蕭重讓揚州表》:“竊聞 周夏 異章,玄素各禮?!?唐 李庾 《西都賦》:“指重城於二華,度外門於兩關(guān),玄素交川, 灞 滻 在焉?!?br />(3).淳樸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喬山(喬山)
即 橋山 。 黃帝 葬地。在今 陜西省 境內(nèi)。陳書·沈炯傳:“臣聞 喬山 雖掩, 鼎湖 之靈可祠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嶰竹
產(chǎn)于 嶰谷 的竹。傳說 黃帝 使 伶?zhèn)?取 嶰谷 之竹以制樂器。見漢書·律歷志上。后因以借指簫笛之類管樂器。 唐 黃滔 《送君南浦賦》:“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,撥 湘 絃而激越?!?元 楊維楨 《春俠雜詞》之七:“ 蜀 琴聲奏雙鴛鴦, 嶰 竹和鳴雙鳳凰?!?清 王夫之 《連珠》之一:“蓋聞銅山雖應(yīng),瓦釜不鳴; 嶰 竹非均,葭灰何感!”參見“ 嶰谷 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三鼎
(1).古代祭禮,因等級而異制,士用三鼎,大夫用五鼎。儀禮·士昏禮:“期初昏,陳三鼎於寢門外東方、北面、北上?!?鄭玄 注:“鼎三者、升豚、魚、臘也?!?span id="w6q6kyo" class="book">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君所謂踰者,前以士,后以大夫,前以三鼎,而后以五鼎與?” 趙岐 注:“《禮》:士祭三鼎,大夫祭五鼎故也?!?a class='poemCommentLink' target='_blank'>《南齊書·武帝紀》:“四爵內(nèi)陳,義不期侈;三鼎外列,事豈存奢?!?br />(2).相傳 黃帝 作三寶鼎。象天、地、人。見漢書·郊祀志上。三國志·魏志·鍾繇傳“ 文帝 在東宮賜 繇 五熟釜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《魏略》:“太子與 繇 書曰:‘昔 有黃 三鼎, 周 之九寶,咸以一體使調(diào)一味,豈若斯釜五味時芳?’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黃軒(黃軒)
黃帝 軒轅氏 的省稱。 漢 張衡 《東京賦》:“登封降禪,則齊德乎 黃軒 。”晉書·景帝紀:“仰觀 黃軒 五代之主,莫不有所稟則?!?前蜀 杜光庭 《司徒青城山醮詞》:“崇臺比立, 黃軒 之祕跡猶存;巨浸旁分, 大禹 之神功可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