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八大龍王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)法華經序品曰:「有八龍王:難陀龍王、跋難陀龍王、娑伽羅龍王、和修吉龍王、德叉迦龍王、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、優(yōu)缽羅龍王等。」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難陀龍王、跋難陀龍王、娑伽羅龍王、和修吉龍王、德叉迦龍王、阿那婆達多龍王、摩那斯龍王、優(yōu)缽羅龍王。
八龍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)(參見:八大龍王)
黃龍三關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)(參見:黃龍)
【佛學大辭典】
(故事)黃龍常以三問拶人。曰:人人有個生緣,如何是汝生緣?曰:我手何似佛手?曰:我腳何似驢腳?每以此三語問學者,無能契其旨者。天下叢林名為三關。才有酬者,師無可否,歛目危坐。人莫測其意,問其故。師云:已過關者,掉臂徑去,安知有關吏。從吏問可否,是未透關者。見會元十七、普燈錄三、人天眼目上。
大域龍
【佛學大辭典】
(人名)因明正理門論之著者,陳那菩薩之譯名。(參見:陳那)
大龍權現(xiàn)
【佛學大辭典】
(神名)深位之菩薩以愿力權現(xiàn)大龍之相。而護眾生也。西域記一曰:「大地菩薩以愿力故化為龍王?!?/div>
天龍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諸天與龍神。為八部眾之二眾。天者,梵天帝釋等也,龍者難陀跋難陀等也。法華經序品曰:「天龍夜叉。(中略)人非人?!?參見:天龍八部)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諸天與龍,為八部眾中之二眾。
天龍夜叉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諸天與龍神及夜叉為八部眾中之三者。
天龍八部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,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,故標舉曰天龍八部。八部者:一天、二龍、三夜叉、四乾闥婆、五阿修羅、六迦樓羅、七緊那羅、八摩睺迦也。法華經提婆品曰: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,皆遙見被龍女成佛?!?br />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,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。
【俗語佛源】
「天龍八部」是佛經中常見的「護法神」。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,故稱。天,梵語deva,包括三界的諸天(可參見「諸天」條)。中國古代把「龍」列為「四靈」之一,印度人稱「龍」為Naga(那伽),形態(tài)與中國土生的「龍」略有區(qū)別,似是摩竭魚(鯨魚)與中國龍的混合物,佛經上稱「龍力不可思議」,并有不少龍王護法和故事。如釋迦太子降生時,九龍吐水,為他灌頂。其他六部眾為:夜叉:勇健、輕捷,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(zhí)金剛夜叉,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。乾闥婆:意為「尋香」,吸香氣為食,從屬于天帝釋,能凌空作樂。阿修羅:意譯為「非天」,身大好斗。迦樓羅:居住在四大洲大樹上的金翅鳥神,雙翅展開有三百多萬公里。緊那羅:歌神,帝釋屬下,似人而有頭角。摩羅伽:大蟒神,人身蛇首,樂神?!?a target='_blank'>盧至長者因緣經》謂:「爾時四眾,天龍八部,四眾圍繞,王及大眾,五體投地,為佛作禮。」幾乎每部經都有類似的場面。亦寫作「天龍神王」、「八部天龍」。如北魏·酈道元《水經注·河水一》:「王斂舍利,用金作斗量,得八斛四斗,諸國王、天龍、神王,各得少許?!褂秩缜濉徸哉洹兑押ルs詩》之八一:「遙知法會靈山在,八部天龍禮我言。」(李明權)
天龍八部贊
【佛學大辭典】
(經名)出于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,大云輪請雨經,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(不空譯)之卷末及毗奈耶雜事四。無垢大乘經卷末曰:「天阿蘇羅、藥叉等,來聽法者應至心。擁護佛法使長存,各各勤行世尊教。諸有聽徒來至此,或在地上或居空。常于人世起慈心,晝夜自身依法住。愿諸世界常安隱,無邊福智益群生。所有罪障并消除,遠離眾苦歸圓寂。恒用戒香涂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。菩提妙華遍莊嚴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」
五大龍王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)又曰五類龍王。善住龍王,難陀婆難陀龍王,阿耨達龍王,婆樓那龍王,摩那蘇婆帝龍王也。(參見:龍王)附錄。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又名五類龍王,即善住龍王、難陀婆難陀龍王、阿耨達龍王、婆樓那龍王、摩那蘇婆帝龍王。
文殊化龍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傳說)文殊入大海娑竭羅龍宮化八歲龍女。詣靈山,使龍女于大眾前成佛。見法華經提婆達多品。
龍樹四教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)龍樹菩薩以四門判釋經論,是曰龍樹四教:一有門,謂四阿含經等,說一切因果皆實有者。二空門,謂般若經等,說真空實相之理,蕩除眾生之情執(zhí)者。三亦有亦空門,謂深密經等諸大乘經,說性空相有者。四非有非空門,謂中論等雙破有空者。見華嚴經疏鈔六。
末田底迦度龍罽賓國
【佛學大辭典】
(故事)佛嘗記曰:我涅槃之后,有末田底迦阿羅漢,于罽賓國安人弘揚佛法。如來寂滅后五十年,阿難弟子有末田底迦,聞佛記大喜,便來此國,宴坐大山嶺,現(xiàn)大神變。龍見而深信問所須,阿羅漢曰:愿于地內得容膝地。龍王縮水奉施,羅漢以神通廣身,龍王縱縮水,池空水盡。龍翻請地于阿羅漢,于此西北留一池。龍王曰:五百羅漢常受我供,欲至法盡,若法盡后,還以此國為居地。末田底迦許之。見阿育王經七,毗奈耶雜事四十,善見律六,西域記三。
目支鄰陀龍池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地名)在摩竭陀國金剛座之側。(參見:目支鄰陀)
伊那槃那龍
【佛學大辭典】
(異類)Ed!avarn!a,龍名。羊色之義(名義大集,一六七)。伊那,譯言樹。槃那,譯言葉。因于過去曾壞樹葉,墮在龍中,故以為名,如Erapattra之解,是別一龍也。出于探玄記十八。見伊羅缽龍王條。